-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文学不断注入新活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2
“新人辈出的时代,就是文学最好的时代!”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评委会主任余华在颁奖典礼上感叹道。对于新人作家来说,成名之路多有不易,而文学评选却可以为他们架起一座走向大众与文坛的桥梁。
多年来,出版机构通过举办评选、征集活动来推荐优秀作品,同时发掘有潜力的新人作家,为文学塑造了一个个闪亮时刻。人民文学奖、花城文学奖、“芙蓉文学双年榜”、百花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希望杯”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等,成为连接作家、读者和市场的纽带。
让文学更宽广地融入生活
近日,电视剧《生万物》的热播,让观众对其原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获奖小说《缱绻与决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民文学奖于1986年创立,评选范围为该年度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刊发的优秀作品,以及该年度为《人民文学》作出巨大贡献的作家与学者。其中,许多作品改编成影视剧。
花城文学奖由《花城》杂志创办,旨在鼓励原创文学创作者、奖励卓有成绩的文学原创佳作,聚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提升文艺创新创造能力。花城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花城》杂志主编张懿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延续《花城》“独立精神、人文立场、新锐主张”的核心理念,花城文学奖鼓励具有真正人文精神和独立建树的写作,注重作品“以文感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会价值。
“花城文学奖历届的评选,皆兼顾经典传承与创新探索。”张懿说道,回首看来,当年评出的作家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也体现了花城文学奖的前瞻性和时代影响力。比如,张欣的《如风似璧》是一部柔韧大气的“岭南故事”“广州故事”,叙事时而疏可走马,时而密不透风;语言错落有致,结构形思合一。
“芙蓉文学双年榜”是《芙蓉》杂志社特别策划的大型文学品牌活动。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社社长陈新文告诉记者,该活动深入中国文学现场,致力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评价体系,为中国当代文学呈现湖南维度。“芙蓉文学双年榜”保持的鲜明特点,就是内容围绕城市公共生活展开,打破文学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的藩篱,让文学更加宽广地融入人民生活。接下来,“芙蓉文学双年榜”致力于推动文学与生活呼应、与时代互动,鼓励作家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去探索并表达当代社会的多元面貌、复杂情感和问题解答,从而引领当代文学实现突围。
“希望杯”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的举办,同样是一个鲜活的实践。该征集活动由鲁迅文学院作为学术指导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希望出版社承办。希望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扆源雪向记者表示,“希望杯”征集活动具有鲜明的导向,即注重主题性、文学性和儿童性相统一。真正从儿童出发,充分连接新时代与儿童生活,满足当代儿童的精神需求。
不断创新艺术表达
从评选、推荐活动脱颖而出的文学作品,多为原创文学中的优秀代表,为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家赵德发创作的《缱绻与决绝》,以沂蒙山区天牛庙村近百年土地变迁为背景,深刻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厚重情怀。作品贯穿四代人的命运,描绘了沂蒙山民在社会变革浪潮中,将生命、爱情与希望深植于这片血汗浇灌的土地,历经磨难与欢欣的动人历程。
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中增设长篇致敬奖,由柳青的《在旷野里》摘得。这部深藏了70年的作品,以明敏眼界和宽阔襟抱,塑造了新的历史时期一批基层领导干部形象,体现了柳青创作中一贯坚持的人民情感和家国情怀。而获长篇小说奖的刘醒龙的《听漏》,同样反响热烈。该书的授奖词中写道:环扣相衔、情节丰饶,舒展自如地揉进了养分丰沛的专业知识,既巧且妙地将各种疑案拿捏得隐显适当。
翻看花城文学奖历届获奖名单,有几个显著特点:平衡传统与创新,既有路遥《平凡的世界》、张洁《祖母绿》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也有王安忆《考工记》、刘亮程《捎话》、李宏伟《灰衣简史》等兼具时代性与艺术性的新作;同时推动文学与现实的连接,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回应,如李佩甫《平原客》、韩少功《修改过程》、张欣《如风似璧》探讨时代议题,强调文学对生活的观照。
“芙蓉文学双年榜”凭借鲜明的文学态度和取向,塑造了自身独特的影响力,目前已举办两届。第一届上榜作家,既有韩少功、范小青、东西等文坛常青树,也有卢一萍、李宏伟等“70后”代表作家,还有王威廉、陈春成、杨知寒等“80后”“90后”新锐力量。其中,韩少功的散文集《人生忽然》入选第一届“芙蓉文学双年榜”桂冠作品,上榜词中写道:理性的清晰与透彻,情感的沉淀与诚朴,表达的缜密与圆融,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独有价值。作者以冷静敏悟的心想和注视,确立了独立不倚的思想品质,传递出强劲的辨析力量和饱满的情绪信息,从而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诗与思的锐笔。
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中,陈彦的《星空与半棵树》荣膺桂冠。该书通过半棵百年老树失踪的事件,引发出位于秦岭深处一处村镇的社会震荡和众生相。
《西高地行记》同为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上榜作品,是著名作家阿来的行走笔记。他行走在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用脚和笔丈量世界、丈量内心。这部作品跟大多数游记的区别在于,它并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扫描,而是敞开自我,以生命的光亮为指引,走进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处。作品对文化发自肺腑的敬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有效引导作家创作
文学奖、征集活动的“含金量”,不在于多热闹的喧嚣,而在于坚守自身独立的品格,在披沙拣金中寻找优质作品,有效引导作家创作。
细数“希望杯”入选作品,作者多为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如王倩、李姗姗等。其中,李姗姗的《青铜神树》,通过贴近新时代少年儿童感兴趣的科技考古以及考古人背后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带领读者领略三星堆文物魅力以及文物修复知识,将文物修复背后众多人员的艰辛与奉献精神融入考古发展,歌颂老中青三代考古人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科技考古的标志性成果。
各推荐、征集活动是不同审美判断、文化趣味相互碰撞的过程,在新的机遇与市场环境面前,该如何保持自我优势,以赢得长久生命力?
答案还是文本的品质,从几个儿童文学的推荐中也可见一斑。“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自2022年创办以来,涌现了《你是水晶、冬天、葡萄和鸟》《南塘老街》等优秀获奖作品,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你是水晶、冬天、葡萄和鸟》获得首届桂冠奖,书中收录青年作家高源创作的66首诗歌,这些作品用明亮的诗意与想象力点亮万物之光,以富有童趣、清澈动人的文字谱写生命赞歌。第二届桂冠奖由宁波作家梅瑜的《南塘老街》摘得。有评论家认为,这本书虽是散文风格,但“淡”中有“浓”,作者以戏剧化的情节体现人物的多样,以小见大地展现社会某种真实面貌。一部带着旧时光的迟缓与暖意的散文体回忆录,千滋百味尽在其中。
《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是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获奖作品,由木也著、友雅绘。这本书用散文诗的语言和童话的幻想建构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富于童心童趣的细节里蕴含着足以启迪成年人的复杂与深刻,目前版权输出到越南、斯里兰卡、泰国、土耳其等多个国家。此外,第三届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金奖作品《不要动一只蜗牛》,将图书做到了既“好看”又“耐看”。故事采用一环扣一环的多线索叙事,用一个又一个的戏剧性转折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进行。两部作品从金波幼儿文学奖脱颖而出,出版后获得多个重要奖项。
让文学回归文本,只有更多优质的内容呈现,才能彰显文学奖的珍贵价值,这些作品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