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媒体突围之道:资源深耕与话语重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9
作为政法类行业媒体,由浙江省公安厅主管、浙江省公安厅新闻中心主办的《平安时报》在变革中牢牢把握两大常量:深耕公安领域的专业优势,坚持“新闻推动平安”的核心价值。同时主动拥抱技术变量,创新表达方式,重构传播体系。把握常变量的平衡,其本质是通过传播要素的重新组合,构建起“专业内容—公众需求—传播形态”的适配通道,让行业新闻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真正融入大众传播生态。
在内容生产端,《平安时报》坚持将专业的法治信息转化为实用的新闻产品,如将“最多跑一次”改革政策转化为图文操作指南,将反诈知识改编成情景短剧等。在传播端,建立“两微一抖多平台”的融媒体矩阵,如原创短视频《“挡刀女孩”有了新身份》通过人物故事塑造英雄形象,借助主流媒体接力传播,实现传播效能跃升。
《平安时报》的转型实践,为行业媒体在坚守与变革中探索一条不同的发展之道。
深耕专业,构建不可替代内容价值
明确用户需求,利用行业优势,将具体需求转化为价值创造的锚点,行业媒体方能在技术洪流中守住专业价值,实现传播生态重构。媒体变革过程中,《平安时报》不盲目追逐流量风口,而是深耕垂直领域,专注把专业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内容价值。
打造权威信息枢纽。在如今虚假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正成为核心竞争力。《平安时报》以权威发布浙江省公安新闻和平安信息为己任,在做深做强公安报道的同时,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强化政策解读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比如,“最多跑一次”升级为“随时随地办”“一次不用跑”改革,《平安时报》将户籍改革、跨省通办等专业内容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面对电信诈骗手段的不断翻新,《平安时报》及时预警,用真实案例将诈骗话术一一拆解,制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防骗指南。当“亚运期间全市停办户籍业务”的谣言传播时,《平安时报》不仅当天辟谣,还同步公布造谣者被行政处罚的结果。
塑造立体行业形象。在日常工作中,民警、辅警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无私奉献精神,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正能量的来源。《平安时报》常态化开展人物报道,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公安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如报道2024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楼仁斌时,长篇通讯《楼仁斌:“泳”往直前的生命守护者》深度剖析他的英勇事迹,短视频《楼仁斌,又是你!》直观展现他勇救落水者的全过程,两者相得益彰,立体塑造一个凡人英雄的形象。随后,20余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传播效果呈几何级倍增,楼仁斌作为公安系统唯一代表受邀参加2025年央视春晚。这种正能量的宣传在立体塑造行业形象的同时,也打破了公众对公安工作的信息壁垒,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民警的艰辛与付出,从而增进理解和支持。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政法类媒体的专业价值,更体现在推动社会治理的“向前一步”。面对“屡打不绝”的地铁猥亵案件,民警普遍面临因作案隐蔽、证据不足导致的执法困境,通讯《如何斩断频频伸出的“咸猪手”?》剖析根源问题,以理性笔触传递法治温度。评论《莫让沉默成为犯罪帮凶》用专业分析唤醒公民责任,助推杭州建立“猥亵犯罪黑名单”制度。
重构传播,技术赋能下效能跃升
面对媒体融合的浪潮,《平安时报》在坚守专业价值的同时,积极拥抱变化,通过叙事创新、传播升维、技术赋能、跨界融合等方式重构传播体系,将新技术转化为讲好故事的创新工具,从而提升传播效能。
共情传播激发情感共鸣。面对信息过载的传播环境,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需要事实准确,更期待情感共鸣。《平安时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共情传播:一是捕捉真实场景中的自然互动。2024年9月,温州民警戴志坚的“街头普法”视频,用鲜活事例替代法律条文,将执法过程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人情课”,不仅成为“教科书式”执法范本,也成为共情传播的典范。视频原生态记录充满感染力,全网播放量破亿。二是主动策划具有情感价值的话题。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前,“续写荣光”专栏对11名退役运动员民警的集中呈现,成功塑造了“赛场转战安保”的群像符号,使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与浙江公安的“三能精神”形成价值共振,引发读者共鸣。这种“故事化叙事+议程设置”的组合,有效打通了专业报道与公众情感之间的通道。
柔性表达软化硬核内容。针对公安新闻的严肃性,《平安时报》用“硬核内容柔性表达”来突破传播壁垒。首先是用细节重构专业故事。特别报道《鸟岛守望者与“神话之鸟”一期一会》用时间、空间、情感三个维度的叙事捕捉守护者与中华凤头燕鸥的跨物种对话,将枯燥的鸟类保护监测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生命故事。其次是以角色重构传播关系。第19届亚运会期间,通过创建数字警察“浙小荷”“浙小安”的拟人化形象,将交通管制、便民政策等专业信息转化为生活化服务指南,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增强贴近性。
技术驱动创新传播形态。媒体融合过程中,优质内容只有架构在数字化平台上,以更为专长的深度开掘及多样化呈现方式的处理,在多介质的“跨界平台”上寻找更多的“落地点”。甲辰龙年新春融媒体报道《寻龙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以龙年文化为切入点,运用H5交互、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将浙江龙文化考证、警务工作、民俗风情展示等多元内容有机整合。这种“技术+文化+新闻”的融合模式,让专业报道突破行业边界,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
跨界融合构建传播新格局。媒体变革过程中,《平安时报》打破传播界限,构建起“媒体+政务+服务”的融合生态。一是抱团取暖,创建“平安共同体”公安联盟,整合浙江全省公安系统11个地市、90家区县级融媒体中心资源,形成“省级策划—市县采集—全网分发”的协同机制。在“全民反诈月”活动中,联盟生产相关内容1.2万条,开展联合直播46场,总覆盖人群突破5800万。二是借船出海,与现有成熟的、用户量大的社交网络、媒体平台合作,产生“一个内容、多点落地”的集群裂变传播效果。2024年,《平安时报》与美丽浙江视频号合作,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双方合作的短视频《“挡刀女孩”有了新身份》《他为高考守护30年》等,经二次推送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平安时报》的转型实践表明,行业媒体的突围之道在于建立动态平衡机制:既保持专业领域的深耕优势,又主动适应传播生态的变革规律。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形式创新,而是通过传播要素的系统性重组,实现专业话语的大众化转译、行业价值的公共化传播,最终形成具有行业媒体特色的融合传播新范式。
(作者系浙江省公安厅新闻中心采编二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