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铁语》给编辑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一项从内容锤炼到价值深化的系统工程

作者:孙楚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用鲜血与信念铸就的历史,始终是民族记忆中最厚重的篇章。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作家张新科的长篇小说《铁语》。这部体量达50余万字的作品,以磅礴之笔书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韩国独立运动领袖金凡(原型为“金九”)流亡中国十三载、在中国仁人志士的舍命相助下抗击日寇的壮阔史诗。

  在回望中韩两国人民勠力同心抵抗日寇的尘封历史的同时,小说从特殊的视角切入,对战时中国进行宏大图景的呈现和细致描绘,展现出中国人民矢志不移的救亡图存意志,不畏生死的顽强斗争精神,以及与韩国抗日志士携手御侮、血火淬炼的真挚情缘。这部小说不仅拓展了抗战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出版献上了一份独特的礼物。

  主题出版的时代担当

  在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中,张新科凭借宏阔的叙事视野和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谍战题材的精准把握,成就一幅幅独特的文学风景。他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苍茫大地》《鏖战》《渡江》《铩羽》《江山》《远东来信》等10余部作品,谱写了作家和出版社精诚合作的佳话。

  时间回溯到2019年,彼时我正在参与张新科《铩羽》的编辑出版工作,张新科提及几年间多次赴韩国实地调研,并透露正在以韩国“国父”金九流亡中国、组建“韩人爱国团”、策划“虹口公园爆炸”等真实历史为蓝本,构思一部长篇小说。

  经过5年的等待,去年下半年,张新科发来了小说初稿。读罢初稿,我发现《铁语》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它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以抗战为主题的历史故事。

  长期以来,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及中国人民对其无私无畏的援助,这段历史并不为国人所熟知。而《铁语》将这段几乎被遮蔽的东亚共同抗战史以文学的方式呈现,让我们看见中国抗日战争与韩国独立运动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我们看见韩国独立事业并非孤立进行,而与中国民众不计得失的倾力相助密不可分。

  可以说,《铁语》是一面珍贵的“历史之镜”,它有力地映照出中韩曾共同遭受的日本军国主义武装侵略的苦难,以及曾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堪称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编辑工作的多维锤炼

  《铁语》的出版并非简单的“编校—印刷—发行”线性流程,而是一个从内容锤炼到价值深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小说壮阔的历史背景、宏大的历史叙事与60余万字的初稿体量,给编辑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铁语》涉及抗战历史背景、韩国流亡政府领导人及复杂的国际关系。因此在选题申报初期即预判风险,协助作者约请包括中国前驻韩国大使等权威人士对涉及中韩历史关系的内容进行专业把关。

  其次,为确保小说涉及历史史实的严谨性,审稿过程中邀请抗战史专家及编审专家对关键历史事件进行审读、核查,且书中历史人物均改用化名,既保证叙事不脱离历史真实的框架,又最大限度地尊重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

  最后,为了更好地凸显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社领导的带领下,在长达半年的编辑周期中,多次会同作者开展带有改稿性质的讨论会,通过内容把控、结构优化和读者视角的介入,对小说章节布局、情节密度、语言风格等提出调整建议:譬如开篇大量背景交代削弱了标志性事件“虹口公园爆炸”的戏剧张力;部分人物性格刻画需深化以凸显“英雄传奇”特质;60余万字的小说篇幅减缓了情节发展的节奏、稀释了亮点等。汲取研讨的成果,作者进行了集中改稿,强化人物主线、聚焦核心冲突、精炼叙事节奏、深化人物性格刻画,在确保历史厚重感、保持创作者独特表达的同时,提升了小说终稿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与此同时,为了抢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开启的重要节点,从《铁语》立项之初,就制订了倒计时出版计划,严格把控出版流程,最终使图书在7月如期上市。

  《铁语》的成书封面,经过了数稿挑选与修改,最终以蓝白为主色调。画面中黑网象征战争时期的阴霾与禁锢,黑色墨迹则象征破坏与粗暴,二者直观地传递出战争带来的撕裂、混乱与深重的苦难,以视觉形象还原历史氛围。

  书名做了烫金工艺,赋予“铁语”二字以金属般的质感和光泽,在蓝白黑元素的映衬下,“铁语”二字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又似永不磨灭的精神火炬,耀眼地彰显出黑暗年代里仁人志士如铁的信念、无畏的勇气。橙金色的腰封环绕封面,像一条温暖的纽带,将封面上象征战争创伤的元素与象征信念的元素连接、包裹起来,昭示着希望最终会统御并超越苦难。

  图书传播的立体化探索

  面对《铁语》独特的题材价值、宏大的叙事格局、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图书推出后,我们改进了传统单一的以图书发布、分享活动与媒体宣传为主要途径的营销方式,探索出一种融合全媒体传播、国际版权拓展、IP深度开发的立体化营销模式。

  在全媒体传播上,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营销的核心支点,图书首发式高规格落地江苏书展,邀请到中国前驻韩国大使邱国洪、作家范小青、评论家汪政等嘉宾出席,同时,策划深入书店、校园、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等不同平台不同空间的系列主题讲座;充分发挥出版社、作者的新媒体矩阵势能,邀约重要书评在纸媒及新媒体上发布,邀请张新科出镜接受专访及录制影像资料,并且运用AI技术打造《铁语》微电影宣传片,在视频平台进行线上投放,强力提升传播穿透力;开发电子书与有声书,有效覆盖读者多元的阅读习惯,拓宽受众边界。

  在国际版权拓展上,《铁语》亮相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并举办版权推介会,此外,针对核心目标市场——韩国,持续性遴选出色的韩语译者进行试译评估,以期携手韩国本土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出版社推出高质量韩文版《铁语》,服务于文化走出去战略,并借势反哺图书在国内的影响力。

  在IP 开发上,积极推动《铁语》的影视转化,并计划创新性地结合文旅资源,基于小说涉及的10余座城市的地理脉络,设计“红色教育+国际主义”主题研学路线,将上海韩国临时政府旧址、嘉兴南湖、镇江西津渡等书中场景转化为沉浸式历史课堂,实现文学与文旅的基因融合,寻求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创新表达。

  这一系列营销举措与探索,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图书营销界限,以内容为核心,以IP为纽带,以全媒体为渠道,以国际化视野为引领,线上线下结合,以期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宏大背景下,将《铁语》打造成一部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主题出版物。

  《铁语》的出版,是一次专业出版力量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深度介入与成功尝试。衷心希望《铁语》的推出,能够唤起更多人对那段历史的关注与研究,能够进一步增进中韩两国人民基于共同历史记忆的友好感情,能够为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贡献出版人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凤凰诗歌出版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