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儿童小说《谁在林中歌唱》以“国歌精神”切入——
手写初稿令人动容 作家编辑合作默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8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同时也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部以“国歌精神”为内核、讲述东北抗联故事的儿童小说《谁在林中歌唱》应运而生,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张忠诚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辽宁作家,创作“东北抗联三部曲”(《柿子地》《土炮》《龙眼传》),获得了较好的反响。这次他选择以辽宁红色“六地”精神的“国歌精神”切入,通过“歌唱”这个诗意的形象,让“国歌精神”在当代孩子的阅读中传承与弘扬。
策划: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寻找童声
张忠诚此前创作的“东北抗联三部曲”,以儿童视角聚焦1931年至1937年的东北抗战,因扎实的史料和独特视角广受好评,被誉为“历史题材儿童文学书写的一种跨越”。而张忠诚扎根海量历史和生活细节的写作,也带来了“后遗症”,那就是这30多万字背后,仍有无数史料和故事在他心中翻涌。所以,当有一次我们与张忠诚交流后续创作计划时,他不经意地说道:“你们知道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始素材就诞生在辽宁,诞生于东北抗联期间。”
这句话瞬间点亮了我们的思路,我们敏锐地意识到,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与国歌诞生90周年,以“国歌精神”为切入点的儿童小说在市场上尚属稀缺。国歌的旋律人人熟悉,但其诞生背后的烽火故事,特别是那些普通人的血肉奉献,对于当代孩子而言是遥远而陌生的。这正是一个极富出版价值的选题方向,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儿童文学的诗意表达相结合。
尽管张忠诚坦言创作难度极大,担心与“三部曲”题材重复,但在编辑团队对选题意义的深入阐释和鼓励下,他最终接下了这个挑战。核心方向很快明确:不写国歌词曲作者田汉、聂耳,而是聚焦那些为国歌注入最初生命力的普通抗联战士,用“歌唱”这一极具感染力的意象,将“国歌精神”具象化,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那份源自黑土地的不屈力量。
创作:浩如烟海的史料与带泪的墨痕
选题立意虽定,但创作难关接踵而至。国歌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其旋律和歌词最早是源于东北抗联时期广泛传唱的《血盟救国军军歌》《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誓词歌》等战歌之中,后面剧作家田汉在为《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曲时广泛汲取了这些抗战军歌的歌词,由此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那我们要如何找到合适的人物和故事载体,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国歌诞生的现场,跟随主人公去唱响国歌,切身体悟国歌的精神?
张忠诚再次沉入浩如烟海的史料。他的书房变成了战场,目标是捕捉历史褶皱中那些真实的“歌声”。他也因此发掘出大量震撼人心的细节:“一个战士要手术,没有麻药,老兵提议集体给伤员唱歌止疼。”“部队被包围,弹尽粮绝,他们唱着歌度过寒夜,又唱着歌英勇赴难。”……在查阅了500余万字史料后,一个名字从厚重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史料》中浮现:战士张广德。档案记载,这位少年在哥哥战死后,“每当想哥哥就唱歌,久而久之就唱得很好了”。这个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普通人,成为了小说主角“小德子”的灵魂原型。
为了更贴近历史现场,张忠诚开启了跨越京、沪、辽三地的采风。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凝视生锈的军号,在上海百代小楼欣赏《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草稿,在本溪抗联战士战斗过的密林雪窝中静坐沉思……倾听抗联后代讲述战士们的生存智慧(猪皮鞋、桦树汁、雪地窝棚),这些亲历的感动,成为他笔下的温度。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张忠诚选择了最“笨拙”也最深情的方式——手写初稿。“手稿写作感觉太好了,写到动情处,墨水就是作家的眼泪。”历时10个月,当我们看到张忠诚给我们拍摄的手稿时,稿纸上清晰可见描写战士牺牲情节时被泪水洇开的墨晕,诉说着作者投入的炽热情感。
打磨:推翻重来的勇气与共识
2024年盛夏,我们收到了《谁在林中歌唱》的初稿。稿件延续了张忠诚冷峻、克制、善用留白的文风,史料扎实,细节动人。然而,我们在审读后一致认为,这部以“歌唱”为核心的小说,其情感浓度尚未完全释放,叙事的结构也未能充分展现历史的纵深和歌声跨越时空的力量。尤其是如何让小读者深切感受到那歌声中蕴含的蓬勃生命力与精神感召,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
好在我们和张忠诚有过多年的合作经验,经过反复沟通,我们最后除了丰富情节线(如强化小德子早逝母亲的形象,奠定其精神底色;在关键节点嵌入时间坐标),最大的改变是整体叙事框架——将单线叙述改为由老年小德子口述的回溯视角,时间跨度从其少年时代直至抗战胜利80年后的今天。这意味着初稿的核心结构需要推倒重来。
基于此前多年成功合作的信任与默契,经过几次商讨,我们就修改方向迅速达成共识。修改后的故事,通过老年小德子的深情回忆,讲述他在密林中如何用歌声思念父亲哥哥、鼓舞战友、驱散恐惧、传递希望。东北密林深处飘荡的,是抗联战士乐观、昂扬、温暖,也夹杂着忧伤与思念的生命之歌。这种“口述史”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情感浓度,也天然构建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桥梁。
宣传:让林间歌声在新时代回响
2024年冬,《谁在林中歌唱》带着墨绿色的封面(象征那片歌声回荡的密林)正式上市。如何让这部凝结心血的图书触达更多孩子,让“国歌精神”真正在新时代唱响?我们策划了一系列宣传活动。
核心是推动图书的深度阅读。我们在全国多地开展了《谁在林中歌唱》的“整本书领读”活动。一位吉林教师反馈的场景让我们无比欣慰:“当读到小德子用歌声驱散恐惧时,全班孩子突然安静了。”这份安静,是心灵被触动的证明。在202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发生了更动人的一幕:一个戴眼镜的男孩挤到张老师面前,激动地说:“我每次难过的时候,也喜欢像小德子那样唱歌!”这一刻,80年的时空距离仿佛消失了,“歌声”在不同时代的孩子心中引发了最真实的共鸣。这正印证了我们策划的初衷:让“国歌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孩子们可以理解、可以共鸣的生命力量。发布会上,嘉宾的点评也精准到位:“这部作品让国歌具象化为特殊年代里,普通人如何唱响它并获得勇气。”
此外,我们还在媒体上策划了系列宣传文章和作家创作专访,讲述国歌诞生背后的东北抗联故事,探讨《义勇军进行曲》在新时代的意义,将图书宣传与“国歌精神”的弘扬紧密结合。
作为编辑,我们深知,策划、打磨、推广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和对精神的传承。我们很荣幸能参与到这场让“国歌精神”在童书中获得新生的旅程中,让那段密林深处的歌声,继续在新时代的孩子们心中回响、激荡。
(作者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