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亭叙事”如何塑造温州城市新形象

作者:周俊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8

  一群老人于1972年众筹建起的红日亭,历经半个世纪已裂变为120座善亭组成的善亭家族。这些散布在浙江温州12个县(市、区)的120座善亭,义工超6000人,这在全国都是现象级的题材。

  作为长期跟踪这一现象的媒体人,我们见证地方媒体如何通过持续叙事,将砖瓦构筑的物理空间升华为城市精神图腾。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以《亭亭有光 温州百座善亭的民间创举》为题全景式扫描、深层次解读善亭文化,这不仅是对一场场民间慈善运动的记录,更是对城市慈善基因工程的重构。

  叙事框架:编织善亭的文化意义之网

  温州人行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永嘉学派诸位“以民穷为己任”,呼吁结人心,纾民困,宽民力。可以说,温州人受永嘉学派、家风家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又受勤劳朴实、同舟共济的海洋文化影响,因此,温州善亭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

  在《亭亭有光 温州百座善亭的民间创举》一文中,作者将当代善亭锚定于800年伏茶传统,强调1972年一群热心的温州老人,你一砖我一瓦“众筹”,在温州市区涨桥头修建水泥凉亭是千年善脉的现代表达。

  代际传承层面,聚焦组织化接力破解慈善断层隐忧。媒体刻意放大两类符号:银发义工如瑞安万松山茶亭创始人诸葛银火12年凌晨4点烧茶的背影,与高校和中小学学生在红日亭社会实践的青春面孔。孙兰香自2010年加入红日亭志愿服务队伍,一干就是10多年。在她的带领下,志愿团队逐渐发展到100多人。其中有不少人,是年轻的“80后”“90后”。这种“老带新”的叙事闭环,将个体坚守转化为制度性传承。

  创新变革层面,展现善亭始于茯茶,公益内容与方式的不断创新。媒体敏锐捕捉到乐清自香亭的田园实践,赋能慈善公益形成良性循环。义工种植的蔬菜既送孤老又售市场,所得反哺慈善,形成“土地—作物—资金—服务”闭环。这种“田园慈善”叙事与龙港“药房茶亭”、温州市区S1线三垟湿地站出站口附近的榕心亭“新业态群体早餐工程”共同构成创新图景,使善亭从情感符号进阶为可复制的治理模型,为基层公益提供可复制的“温州方案”。

  认同激活:从故事到行动的转化机制

  媒介叙事的深层功能在于催化地方认同。作品中,受助者变捐赠者、华侨万里送暖等动人故事,立体呈现了“亭亭有光”的精神感召力,具象诠释了共同富裕的深层内涵。

  在受助者变捐赠者的原型故事中,泰顺蓝女士20世纪80年代到温州市区谋生,陷入困境,身无分文,红日亭的一碗茶鼓励着她。后来,经过10年拼搏,蓝女士在温州创业有成,反哺社会,主动成为红日亭的捐赠人。还有归国华侨捐赠10万元给榕心亭的细节,这些朴实的叙述中蕴含着升腾的力量,展现了慈善基因在历史长河中的赓续传承,更构建起“善行可循环”的认知。

  当叙事从情感共鸣转向行动号召,鹿城区“一街(镇)一亭一品一特色”培育计划成为关键媒介事件。该培育计划累计建设18家善亭组织、500多个茯茶点,有力改善了辖区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的物质生活,真正把慈善做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这种叙事转向助推善亭从自发行为转为社会治理工具。2021年以来,瑞安市慈善总会和瑞安市无党派人士联谊会共同发起“云江暖心亭”慈善项目,整合老亭,发展新亭,整合23座老茶亭,统一纳入项目运作和管理,媒体将之称为“慈善连锁模式”,引发市内外诸多慈善团队来访调研。

  城市重构:温州大爱之城的形象认证

  在《亭亭有光 温州百座善亭的民间创举》报道中,一组组扎实数据令人震撼:120座善亭覆盖温州12个县(市、区),6000余名义工;红日亭年活动500余场,服务社区100余个,惠及20万人次。

  作为“家门口的慈善”,善亭已从温州的地方实践升华为全国性慈善标杆,如红日亭入选第三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获中央文明办盛赞。

  温州的120座善亭,其背后是一个庞大的默默奉献的志愿群体。温州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吴素雄说,善亭文化不仅传承了温州人勇于创新、乐于助人的精神底蕴,更以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度,打通慈善“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贡献。

  可以说,通过弘扬城市精神,以“小亭大爱”诠释“商行天下”与“善行天下”并重的温州人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范本。

  通过《亭亭有光 温州百座善亭的民间创举》,回望“善亭叙事”,作品在前期大量和扎实的采访基础上进行谋篇布局,以亭亭有光、亭亭有爱为引领,从“善亭之源”“善亭之传”“善亭之变”3个方面,生动刻画了善亭背后的爱心义工群像典型。同时,还通过“三化”建造精神城池:符号化,将凉亭砖瓦转化为道德地标,将伏茶热气具象为城市体温;故事化,把文化传承浓缩到个体、个案身上,生成情感传染链;模式化,把善亭经验探索总结为标准化制度,供复制推广。唯有让叙事与时代共振,才能使这些遍植瓯越大地的精神灯塔,持续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路征程。

  (作者单位: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