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评论“老树开新花”的年轻态传播探究
——以湖南怀化日报社评论融合创新为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8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2周年。这些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湖南怀化日报社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流量和效果说话,创新评论年轻态表达方式,在移动端打造了“五溪时评”“沅水号子”“芳评新闻”等品牌产品,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定音鼓”“风向标”作用。其中,“五溪时评”被湖南省委网信办评为优秀网评栏目,700余篇时评被人民日报人民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湖南日报》、新湖南、红网、芙蓉国评论等转载刊发,部分作品获湖南新闻奖。
内容“破题” 找准年轻态思维角度
内容建设是党媒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推进党媒年轻态建设的根本所在。怀化日报社对年轻受众的行为特征、思维方式进行深度分析,紧盯社会热点,“捕获”年轻受众的注意力,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使评论内容接地气、有灵气、有新意,让年轻受众群体喜闻乐见,以“正能量”汇聚“大流量”。
比如,2024年11月“理发师晓华”火爆网络后,怀化日报社迅速抢抓热点,在全网率先推出《剪出10万+!怀化“发型师晓华”靠什么火爆全网?》《“流量”变“留量”,怀化做对了什么?》等深度述评,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20余家媒体转发,全网阅读量达100万+。“五溪时评”及时跟进,推出《怀化,一座“懂你”的城市》等60余篇时评文章。同时对重要评论中精要观点进行二次创作,推出视频类栏目“芳评新闻”,《“晓华”爆火,怀化如何抓住网络机遇?》等作品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评论矩阵。
怀化日报社还抓住年轻受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成长等问题来做引导,及时推出观点鲜明的评论,实现了从“触达”到“触动”再到“行动”的转变。例如,《雷锋精神不只是时代符号》通过年轻态语言表态,引导青年践行雷锋精神,2023年怀化市共有1.5万人参与“微心愿”行动,完成困难家庭“微心愿”7800个。《好一场青年与家乡的“双向奔赴”》以故事化小切口,引导青年回乡创业,取得较好社会反响,2000名大学生参与到“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
平台“破圈” 运用年轻态传播手段
党报评论的改进不应局限于观点内容和语言风格,传播手段同样是重要的创新突破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受众大多从网络平台获取新闻、传播新闻,这也意味着主流媒体要改变“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的心态,取而代之要以“用户在哪里,我就延伸至哪里”的姿态去拥抱年轻受众群体,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怀化日报社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积极搭建网络平台,有效利用平台传播的特征优势,将流失的受众聚集起来,形成协同共建、差异互补的传播矩阵,让互联网“最大变量”转化为评论传播的“最大增量”,不断拉近主流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努力建立情感联结。
2024年2月,怀化日报社整合精干力量,创新推出述评类公众号“沅水号子”,致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性言论品牌,《看怀化冷链何以成为“热”产业》《两个关键词,解码这趟揽才“高校行”》《产业要高技能人才,怀化如何答好这道“融合体”》等40篇深度述评被中央、省级媒体转发,全网阅读量达1000万+,达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共识、同频共振的效果。“五溪时评”经过10年探索,已成为特色鲜明的评论品牌,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关键时期,发挥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作用。为适应互联网碎片化、浅阅读的习惯,怀化日报社还构建了“芳记者”这一 IP,以更丰富的表达、更鲜活的语言吸引受众,实现评论产品从“纸”到“屏”、从“静”到“动”的转变。
“一个媒体平台办得好不好,看评论区热不热闹就知道。”怀化日报社十分注重与网友的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回应受众的诉求表达。例如,在《“以旧换新”怀化落地政策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作品留言区,小编就网友关切的补贴政策进行了解答;在《做好减负赋能“加减法”,让基层活力迸发》推出后,小编将网友提出的“重复检查”等问题反馈给了相关部门,形成良性互动。
产品“破壁” 丰富年轻态语言表达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160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其中,19岁以下网民达1.8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16.7%。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呈现多元化、年轻化特征,年青一代逐渐成长为主流受众群体。
受众结构和阅读偏好决定了主流媒体不能孤芳自赏、自说自话,要进一步吸引年轻受众,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必须打破以往风格较为保守、表达方式过于严谨等刻板印象,改变“上传下达”的说理姿态,采用生动活泼的“网言网语”,以更多贴近年轻人的语言和互动方式,把“有意义”的观点表达得“有意思”,引起年轻受众的互动和共鸣。
《生动的学习,从读党报党刊开始》积极引导受众从党报党刊中吸取智慧和营养;《“篮”不住的狂热之夏》切中年轻人关注的“村BA”赛事;《你和爱情的距离有多远?》从大型相亲活动观察年轻人的爱情观;《这场座谈会上,10位青年代表共话青春使命》叩问并回答了“何为青年,青年何为”,这些评论不但传递了正能量,还与年轻受众建立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让评论更具年轻态、潮流范、共情性。“这位Tong老师靠什么抓住顾客的心”“不要这样玩‘梗’”等一些热辣生动的语言,贴近青年的选题,让众多网友由“路”转“粉”。当然,加强语言互动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得当,既要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向他们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又要守好“卖萌”底线,谨防“低级红”“高级黑”。
团队“破冰” 打造年轻态人才队伍
评论之要,惟在得人。做评论,如何让受众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增强认同?培养年轻的评论员队伍是重中之重。全媒体时代,年轻的评论员是推进党媒年轻态建设的排头兵、生力军,他们更熟知年青一代的思想及语言,更容易实现与年轻受众的连接。
特别是从近年来频频“出圈”走红的党媒平台来看,其背后不乏有思想、有才情、有创意的年轻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机制,给年轻人搭平台、压担子,让年轻人挑大梁、当主角,让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能干者能上。
怀化日报社打破评论员由资深编辑记者担任的老套路,大胆起用年轻人,组建“5+6+N”的评论员队伍,是全国地市党报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年轻评论团队。“5”即理论评论部5名骨干评论员,平均年龄29岁;“6”即6名评论兴趣小组成员,平均年龄32岁;“N”即全市百余名年轻的网评员。这些新生力量虽然年纪轻,但理论水平可不“轻”,他们具备较强文字功底,有的是服务市领导的时政记者,有的是高学历的新闻专业人才,有的是具备丰富网评经验的“网络大咖”。
怀化日报社对青年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大胆破除部门壁垒,推动年轻人才流动,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不断激活年轻团队拼搏向上的劲头、创新创作的动力,形成高效化的工作生态。
目前,主流媒体正发生系统性变革,对于地市党报评论工作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怀化日报社将继续探索评论表达年轻态方式,以丰富内容、生动表达、多元传播,影响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努力凝聚年轻态群体思想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提升党报评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作者单位:湖南怀化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