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地方媒体创新理论宣传刍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8
在融媒体浪潮席卷之下,传播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面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需要,地方主流媒体作为党的理论宣传“主阵地”,需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在人才建设、内容创新、渠道整合、技术赋能等多维度协同发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既“入脑”又“入心”,为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力量。
建强人才队伍:
让理论传播有“活力”
人才是提升宣传影响力的核心资源。地方主流媒体要提升理论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必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型理论传播人才队伍,从能力升级、机制创新、生态构建等多维度突破,实现理论人才从内容生产者到思想连接者的转型。
科学配置人才结构。建立“人才能力数字画像”,匹配任务与人员特长。设计复合型岗位,打破传统采编、技术、运营的界限,推行“理论专家+全媒编辑+数据分析师”的协同小组模式。组建跨部门团队,根据理论宣传任务需求,组建包含记者、编辑、新媒体运营人员、技术人员等多专业背景的跨部门团队。建立“理论人才储备库”,动态跟踪优秀人才成长轨迹,确保队伍持续优化。
系统提升综合素养。以“政治家+传播者”为目标,实施“全媒型+专家型”双轨培养,使理论宣传工作者成为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实施轮岗制度,安排理论宣传人才在技术、运营等不同部门轮岗,熟悉多种业务流程,增强全链条思维,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建立导师制度,在媒体内部选拔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资深记者、编辑、专家等担任导师,与年轻员工结成对子,一对一传帮带,传承党媒的优良传统和工作经验。
完善激励机制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理论宣传工作的质量、传播效果、用户反馈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例如,以阅读量、点赞数、评论数、转载数、转发数等量化数据评估新媒体内容的传播效果,以专家评审、受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评价内容质量,替代单纯阅读量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构建“柔性引才+在地培育”双轮驱动模式,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学者、主流媒体资深评论员等,以项目制方式参与重大主题策划。联合地方党校、高校、智库等共建理论融媒创新中心或融媒体工作室,培养本土化理论传播骨干。
创新内容设置:
让理论传播有“温度”
融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提升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就要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下功夫,由高冷说理向贴近性传播转变,解决“看不懂、不愿看”问题,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精准设置议题。深入开展受众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掌握不同群体的理论需求,利用大数据监测社会热点,将民生关切、政策反馈等相关议题纳入议程设置,使理论宣传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及政策背景和目标,提前规划,将政策解读和工作推进情况作为重要议程内容,确保宣传议题与党政工作重点同频共振。
强化问题导向。倾听群众声音,梳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理论宣传的重要切入点。结合地方实际,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突出矛盾,找准理论与地方实际的结合点。提供理论视角,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问题分析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传播政策解读,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针对各类问题出台的政策措施,解读政策的目标、内容、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搭建反馈平台,根据受众意见调整宣传策略,持续跟踪问题发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舆论引导。
树立用户思维。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针对不同的议题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转变话语体系:将理论语言转化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根据当地受众特点,适当融入方言俗语,增强宣传的亲近感和地域特色。创新叙事方式:采用故事化、场景化的表达,以故事为载体传递理论观点。加强互动化传播:在媒体平台上开设专门的互动板块,与受众积极交流互动。建立科学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受众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理论宣传的传播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传播策略。
织密传播网络:
让理论传播有“广度”
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形态相互融合、边界逐渐模糊,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地方主流媒体只有整合传播渠道,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相结合,提高内容的触达率,才能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有效传播理论声音。
打造一体化传播平台。整合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搭建集内容采集、编辑、制作、发布于一体的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统一汇聚到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群体,对素材进行个性化加工和包装,优化内容的分发,实现优势互补,扩大传播覆盖面。
联动多方扩大影响。加强不同媒体间的交流合作,如党媒与党媒、党媒与商业平台、党媒与自媒体的联合报道,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传播,加强理论宣传内容的传播推广。及时关注社交媒体发展趋势,积极入驻小红书、哔哩哔哩等新兴社交平台,开设新媒体账号,传播理论知识。借助地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政务新媒体力量,联合制作发布理论宣传内容,扩大覆盖面、提升公信力。
融入基层传播网络。依托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等基层阵地,将理论宣传嵌入基层传播末梢,打通“最后一公里”。通过基层宣讲、社区展板、乡村广播等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技术赋能增效:
让理论传播有“精度”
技术不仅是提升传播效率的工具性选择,更是增强理论传播穿透力、影响力的“加速器”。地方主流媒体应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传播效能困境、受众连接困境、内容生产力困境,改变传统理论宣传“传而不达”“达而不通”等局面。
精准推送触达受众。借助大数据分析受众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关注热点等,了解不同群体对理论宣传内容的需求,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对于年轻受众,可以多推送一些关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与理论相结合的内容;对于老年受众,则可以侧重于民生政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理论解读。同时,利用大数据还可以监测和评估理论宣传的传播效果,及时调整优化传播策略。
智能工具提升效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率与质量。如通过智能写作助手为撰写理论文章提供相关资料和写作思路,提高写作效率;利用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将文字内容转化为语音,制作有声读物等,方便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收听学习。利用虚拟人体形象技术打造数字人、虚拟主播等角色,增强理论宣传可视化产品的亲和力。
沉浸式体验增强认同。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理论宣传的形式和手段。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理论学习体验场景。通过直播技术开展在线理论讲座、专家访谈等活动,实时与受众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利用H5页面、小程序等轻应用,制作互动性强、易于传播的轻量化理论宣传产品,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分享意愿。
(作者单位:广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