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想象力生长的沃土:科幻文学重塑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5
主题:科幻文学该向何处
嘉宾:
南方科技大学科幻创作与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吴岩(中)
重庆大学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李广益(右)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孟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科幻文学作为连接现实与未来、科技与人文的桥梁,逐渐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社会使命。7月27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举办的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中,南方科技大学科幻创作与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吴岩,重庆大学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广益,围绕“科幻文学该向何处”展开深入对话。两位嘉宾以其长期深耕科幻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经验,深入探讨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全球未来主义的崛起及教育体系的革新方向,为新时代背景下科幻与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从边缘崛起到主流绽放
吴岩表示,当前的中国科幻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依据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连续9年发布的权威产业报告,这一领域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产业总值从2016年的百亿规模,跃升至2024年的1089.6亿元,实现了10倍增长。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产业结构多维突破——科幻电子游戏以超718.1亿元的体量成为支柱,远非公众传统认知中以《三体》为代表的图书出版所能企及;科幻文旅异军突起,贡献约244亿元产值;而波动较大的电影产业产值在67.1亿元。此外,科幻阅读领域同样繁荣,同比增长10.7%,达到35.1亿元。
中国科幻产业已形成以游戏为引擎、文旅与影视为两翼、出版为基础的多元生态格局。在平稳增长的主旋律下,产业正积极向教育等纵深领域拓展——中小学科幻课程与阅读计划的兴起,正为未来播撒创新的种子。吴岩所讲述的这幅科幻产业图景,不仅见证着中国科幻产业从边缘走向主流,更预示着其将以更坚实的步伐,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开辟无限可能。
中国科幻重塑全球未来想象
当刘慈欣的《三体》斩获雨果奖时,世界惊呼它“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提升至世界级水准”。李广益对此表示,这并非偶然,过去10余年来,全球南方文艺创作者,正以前所未有的声量,通过科幻文学不断争取未来的想象空间,打破西方对未来叙事的垄断。
2010年以来,世界科幻大奖的获奖者越来越多元化,李广益认为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的刺激和西方对未来想象的垄断正在瓦解。中国式现代化和技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在全球未来想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式现代化正推动国家角色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变。”李广益说。技术社会的深度体验、国家层面对未来展望的战略性鼓励、教育体系对“未来意识”的培育,共同构成了中国科幻持续崛起的沃土。在这一重塑全球未来图景的热潮中,中国绝非被动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并积极塑造变革的关键力量。
长期以来,全球对未来的主流想象几乎被好莱坞所垄断。如今,好莱坞的全球影响力日渐式微,旧框架已然松动。构建“共同未来”绝非一家独大,而是如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全球的想象力与智慧在碰撞中寻求共识,在星海间书写属于全人类的明日篇章。“西方主导的单一未来想象正受到挑战。”吴岩进一步补充,国内一些学者创建的“未来定义权”的概念以及奥斯陆大学教授布迪提出的“共同未来”理念提到:真正的未来必然多元而复杂,每个民族都应是自身未来的叙述者。这种认知的转变,使得中国科幻成为深度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与未来想象体系的重要力量。
科幻文学连接现实与未来
从晚清梁启超、周树人将科幻视为启迪民智的利器,到今日面对人工智能的狂飙突进,科幻始终是中国回应历史变局的先锋文体。“当我们凝视书架上晚清200余部、民国400余部、新中国早期的百部及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400余部,以及当前每天都有2—3部新书出版时,这一文体不仅是科技与文学的跨界产物,更是解构现实、重塑文明,连接现实与未来的重要工具。”吴岩说。
在谈及科幻文学本身的功能时,吴岩总结出4个核心作用,一是以“科幻现实主义”捕捉科技对日常的渗透,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议题,成为时代生活的镜像;二是通过批判性叙事反思科技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和弊端,如环境危机、技术异化,为社会提供预警;三是通过构建未来场景,为现实社会提供前瞻性的想象力和思维框架;四是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突飞猛进导致的社会焦虑中,科幻文学能够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提供心理支持与认知锚点。
他同时表示,面对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实现“百年发展压缩至十年完成”的背景,意味着今天的小学生毕业时将直面60年后的世界,传统教育模式面临失效。科幻由此升维为人类应对剧变的战略刚需。他呼吁将所有教学课程“科幻化”,以培养学生预见数十年后世界的前瞻视野、适应指数级变化的认知弹性及持续创新能力,具备为“未来40年甚至60年”做准备的意识。同时,科幻话语权正从好莱坞向硅谷转移,印证了科幻正从文学想象溢出,深刻转化为改造现实的社会实践,赢得未来的关键,始于重构今天的想象。
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未来人才
在探讨科幻如何赋能教育时,李广益与吴岩两位深耕科幻教育多年的学者,不仅描绘了科幻教育的理想图景,更敏锐地指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制约科幻发挥其应有价值的关键短板。这些短板,本质上是教育体系在面对科技社会飞速变革时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
李广益表示,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中,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阶段已经远远不够。教育需要从学科内部走向跨界整合,从知识技能向伦理思辨拓展,从现实适应向未来想象提升。一方面,理工教育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伦理视角,引导学生关注技术对社会与个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人文学科也要面对技术现实,从未来社会的视角反思人的处境与价值。这种教育范式的转变,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使教育真正回应技术社会的复杂性与未来的不可预知性。
在科技革命与文明转型的双重变奏中,吴岩提出的历史背景为理解教育变革提供了关键坐标: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是以培养合格劳动者为目标的知识教育阶段,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掌握;改革开放后进入能力教育阶段,重心转向知识的应用转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而当中国从追赶者迈向引领者、步入发展“无人区”时,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无路径可循”的创新需求——这正是具有想象力培育性质的科幻教育所展现战略价值的契机。
科幻教育的本质,是对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型的深化与超越。它不仅延续了能力教育阶段对实践力、转化力的重视,更通过想象力的注入,为突破模仿路径、探索未知领域提供了思维工具。正如吴岩所言,当发展进入“无人区”,唯有想象力能指明方向,随后才有行动的可能。这种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想象力的进阶,恰与历史阶段的教育目标演变形成呼应,从基础技能到应用创新,最终指向引领未来的创造性突破。
中国的科幻教育已开始迈出关键步伐,从小学到大学,从通识课程到专项教材,未来也将在国家战略与教育改革中占据越来越核心的位置,将科幻作为先导,着力锻造前瞻视野与突破性创造力。与此同时,教育体系的转型,尤其是对科幻教育的重视,也意味着新时代的育人理念正逐步从应试走向应对未来。在这个未来加速到来的时代,科幻不仅关乎文学,更关乎国家、社会与每一个人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