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阅读“心灯”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5
主题:让阅读成为改变人生的密码
嘉宾:
作家、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授 毕然(中)
重庆一中德育分管校领导 周鹊虹(右)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范燕莹
当帕米尔高原的星光遇见山城的书香,阅读的力量便跨越山海,照亮无数青少年的心田。7月27日,作家、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毕然,重庆一中德育分管校领导周鹊虹共同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一位是行走在祖国边疆的“点灯人”,一位是深耕于城市校园的“掌灯者”,他们以不同的路径,共同践行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让阅读成为改变人生的密码。
高原星光下的“点灯人”
“20多年来,我一直在做阅读推广,这些年重点是边疆少年儿童的阅读推广。”访谈现场,毕然深情讲述了她与边疆孩子的深厚情缘。最近一次是今年“六一”儿童节,她通过线上连线,与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建行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共度节日。这所寄宿制小学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小学之一,也是离边境线最近的国门小学之一,在校学生多是塔吉克族守边护国的护边员后代。毕然作为该校的“阅读爱心推广大使”,深感责任与荣光。
毕然从事边疆阅读推广始于20年前的一次诗歌启蒙讲座。“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拥有强大的真善美感知力和巨大写作潜能,需要有老师进行好的引导。”讲座当中有孩子现场写诗,孩子们积极踊跃的状态,让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们身上的光芒及对知识的渴望。20年来,在与孩子们的每次交流接触中,孩子纯真、热情的回馈——“在高原不到三天时间,就有孩子在路上跑来和我惊喜打招呼、邀我去家中喝奶茶、给我讲他们心里的小秘密;告别时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离开后打电话‘毕然老师,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们啊?’还有给我写信的孩子。”这些都让她深深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光亮、幸福且快乐”,这也是她20年来一直坚持做阅读推广的原动力。
然而,阅读推广工作也面临着现实挑战。毕然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边疆地区孩子们的阅读水平相对较弱,在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尚在推进过程当中,优质师资力量及读书氛围的匮乏都存在巨大差距。虽然边远乡村图书阅览室的硬件设施改善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部分书籍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阅读语境相距甚远,缺乏有效的阅读引导和面对面的交流,导致孩子们“不爱读”“读不懂”,看到一些阅览室的书架上落满灰尘,一些书似乎从未拆封过。毕然感慨:“书不缺,缺的是真正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阅读推广的群体——优秀的阅读推广人。在硬件设施具备的情况下,‘软实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幸运的是,毕然所在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大力支持她的边疆阅读推广事业。今年9月,毕然将作为指导老师之一,带领该校90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和30名数学专业的学生前往新疆和田洛浦县做实习支教。“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她说,带着学生去支教,既是阅读推广“点灯”的规模化、扩大化——星火燎原,对本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甚至对他们的终生都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务实之举。
书香校园里的“掌灯者”
学校领导的率先垂范能够为一所学校的阅读文化注入强大动力。作为重庆一中校领导的周鹊虹,正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的引领者。他坚持深度阅读与思考分享,其个人“读书书札”专栏已连载至第432期,系统记录每本书的核心内容与个人见解,通过微信等平台向师生、家长公开分享。这种持续的、高质量的阅读输出,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学养,更产生了显著的示范引领效应,有效激发了师生及家长的阅读兴趣。
周鹊虹不仅是身体力行的阅读推广人,更是笔耕不辍的写作者。去年,他的诗集《时光漫过红柿叶》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本收录了98首诗歌和178张图片的诗集,是他20年来在文学和摄影创作探索中的结晶。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能够讲飞逝的时光里那些感动瞬间,留驻在书册的芬芳里。
周鹊虹深谙写作与阅读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的道理,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他强调“三言”: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同时,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写作融入教学:把自己写的散文隐去姓名出成阅读题让学生做,完成后揭秘作者身份,再讲解创作思路和出题意图。
“我通过写作给学生示范:我们都能写好,都能把我们生活转化成有诗意或者有深度、有美感的内容。”周鹊虹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够真正点燃学生心中阅读与写作的火种。
用文字记录边疆孩子的内心成长
毕然对边疆孩子的深情守望,绝不止步于课堂的讲授与书籍的传递。2019年,毕然推出《雏鹰飞过帕米尔》,用纪实文学形式呈现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孩子的群像。该书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国家出版基金等多项支持和荣誉,其创作正是来源于她支教和采访过程中遇到的真实经历。
《雏鹰飞过帕米尔》出版后,仍让她感觉意犹未尽。这源于多年扎实的支教生活,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一本纪实文学作品难以承载。于是,她又创作了儿童成长小说《琢玉》,聚焦塔吉克族少年马布在支教老师邵阳和尹修然等人的帮助下走出大山,外出求学,最终回到家乡、反哺家乡的曲折经历。
今年,毕然又推出儿童成长小说《雏鹰合唱团》,视角则转向了那些用青春点亮边疆教育事业的支教志愿者们,其核心是塔吉克族孩子们在志愿者影响下的精神成长与共鸣。该书荣获第二届长江杯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奖。
多维构建阅读育人环境见实效
当我们将视线从边缘地区孩子转向城市孩子,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阅读现状呢?对此,周鹊虹介绍,面对城市中学生阅读时间碎片化、受电子产品冲击,导致阅读浅表化的问题,重庆一中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独特的书香校园生态。
重庆一中致力于让阅读“触手可及”:教室设读书角,教学楼外有展示书目的橱窗,图书馆设置大量开放式的书架,方便随时取阅。
在重庆一中,受阅读氛围的感染,即使是后勤职工,也喜欢休息时拿起书阅读。现场,周鹊虹分享了一个动人的细节:学校一位做清洁的大姐曾向他借阅莫言的《酒国》,后来他观察到这位大姐经常找老师借书。学校师生也经常看到,这位大姐平时做完清洁,在楼梯的阁间休息时,就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这些平凡的阅读身影,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书香风景。
在“书香校园”建设整体思路上,周鹊虹介绍,重庆一中提倡“全员、全科、整本书阅读”理念。所谓“全员”,即所有与学生接触的人员——教师、行政人员、后勤职工都要加入到阅读行列当中。所谓“全科”,即要求各学科老师推荐必读、建议读、拓展阅读书目,形成分学科、分门类书单。所谓“整本书阅读”,即针对浅表化、碎片化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整本书的架构、思想与精神力量,从文学、历史、人文当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创新合作是重庆一中“书香校园”建设的一大亮点。重庆一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合办的“作家进校园”活动已坚持10年,李洱、苏童、欧阳江河等知名作家、评论家亲临校园,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解答阅读困惑,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思想震撼。
还有一大创新性做法是,重庆一中与高校形成贯通式的阅读推进。重庆一中的马路对面就是重庆大学,利用这一地理位置优势,从2015年开始,重庆一中和重庆大学合作建设首个中学里的大学图书馆,为全校师生办理重庆大学的图书借阅证。如今,双方合作已深化至数字化阅读资源贡献领域,进一步拓展了师生的阅读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