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社2025上半年经济报道

在数据褶皱处打捞真相

作者:杭莹 孙绮曼 孙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5

  在信息爆炸与认知焦虑交织的2025年,当国际舆论场仍在“唱衰”与“捧杀”的极端叙事中摇摆,羊城晚报社经济报道团队选择了一条更考验功力的路径——用显微镜般的案例切片,解剖广东经济韧性;用多棱镜式的视角切换,折射高质量发展光谱。

  选题的“颗粒度革命”:

  从宏大叙事的幕布上捕捉微芒

  谈到经济报道时,置身于时代浪潮下,第一时间被人想起的总是宏大叙事。全国两会、关税战、GDP……但报道的落点总得到人才行。一组组经济数据的基底,永远是人。羊城晚报社的笔触始终聚焦“人”的维度。

  在佛山顺德,全自动洗碗机生产线“26秒造一台机器”的效率革命,要讲的是研发人员日以继夜的探索;在湛江鼎龙湾,滨海旅游淡季不淡,动人的是渔民变导游,实现共同富裕的鲜活故事;在深圳,和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的科技图景进行时空碰撞的,是“请到广东过大年”民俗热潮的相映成趣。

  这种“硬科技”与“软温情”的融合,恰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解。报道中,广汽埃安智能车间里机械臂翻飞的身影,与越秀公园元宵灯会的非遗光影交织,诠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的深刻内涵。而“民生为大”的理念,更贯穿于就业、收入、消费的微观叙事:前三季度广东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印证了“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的初心。

  调研的“时空折叠术”:

  在历史纵深与未来坐标间校准方位

  面对“广东外贸占全国1/4”的常规选题,羊城晚报社经济部启动“时空折叠”计划:将时间跨度压缩,把30年的广东外贸数据凝于一张图内;将空间维度合并,广东外贸版图的城市亮点“折叠”在一张海报中。

  以第137届广交会为参照坐标,羊城晚报社经济部将关税战的复杂与宏大落点到一个个真实的参展商与客商之下。借着广交会开幕当天展馆内麦当劳餐厅的火爆场景成为中国市场强大韧性的缩影,羊城晚报社更是推出一系列短视频和财经解读报道,立体式展现爆火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本质。从美国加州客商对“中国麦当劳汉堡辣得比美国带劲儿”的评价,延伸到中国商业土壤的适应度与无惧冲击。

  会场之外,经济部记者深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五个外贸重镇之中,记录关税战下“世界工厂”的阵痛与坚韧。宏观的数据与微观的个体故事相互映照与折叠,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企业和从业者的奋斗历程。而报道的力量,只是记录。

  表达的“破圈方程式”:

  让流量逻辑与专业主义共振

  在传播渠道碎片化的2025年,羊城晚报社创造出“硬核内容+柔性触达”的“破圈”法则:讲最硬的故事,“蹭”最火的流量。

  DeepSeek的火爆是2025年开年爆点,在AI对媒体冲击声日益高涨的当下,如何为我所用?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调研进行到第三年的当下,调研记者团选择带着DeepSeek走进湾区制造业企业,AI问策让数字化观察有了新的视角。

  娱乐可否也经济?当影视平台借助农、实体经济等背景推出《种地吧》《进厂吧兄弟》等综艺节目,掀起工厂游等热度时,羊城晚报社总是能穿透娱乐的表象,看到流量背后的经济逻辑。综艺资本瞄向的地方,是行业发展的痛点与政策支持的机遇;现象级话题讨论的中心,是企业化流量为消费增长的可能。

  关注社会热点、文娱体育潮流以及新兴技术趋势等,不仅是及时捕捉流量密码,还是时代的观察与记录,而用专业的笔触勾勒出背后的时代议题,必须永远笔耕不辍。

  价值的“压舱石效应”:

  在众声喧哗中锚定专业坐标

  全国两会期间,如何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经济叙事,成为主流媒体面临的现实课题。羊城晚报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媒体,其2025年全国两会经济报道通过创新叙事策略,以地方实践诠释国家战略,为政策传播提供了鲜活样本。

  羊城晚报社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将“新质生产力”“双碳目标”等宏观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地方实践。在《三问两会经济策》中,报道以广东新能源产业突破万亿级规模为切入点,通过“华龙一号”核电技术、1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等硬核数据,构建“技术突围—产业迭代—规则升级”的完整链条。这种框架建构并非简单的政策图解,而是通过“链长制”统筹产业链升级、“真金白银”政策支持等实践细节,揭示国家战略与地方行动的双向奔赴。

  在粤港澳协同叙事中,报道进一步拓展框架维度:香港基础科研与大湾区智造生态的协同、澳门科创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这种“国家战略—地方实践—全球视野”的嵌套框架,既凸显区域特色,又强化了国家战略的全局意义。

  经济发展关联国计民生,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特征。《三问两会经济策》对相关议题的解读并非停留在表象,而是直面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需求有待提振、社会预期尚需增强等现实挑战。报道以系统关联的视角,深入剖析经济形势背后规模与质量、总量与结构、速度与效益、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引导受众理性客观认识经济态势,夯实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信心。

  在算法裹挟注意力的时代,羊城晚报社的经济报道始终相信:真正的专业主义,不是用数据堆砌信心,而是用真相滋养信念;不是用流量置换影响,而是用共情创造共鸣。当记者的笔触既能描摹大湾区天际线的摩天楼群,也能记录巷口肠粉店接入智慧食安系统的历史性瞬间,这便是中国经济最鲜活的注脚。

  (作者系羊城晚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