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拂晓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
烽火中破晓 新时代发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5
以笔为枪,以纸为旗。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红色党报《拂晓报》,持续报道抗日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揭露日军残暴的罪行,成为民族危亡关头发出呐喊、划破黑暗的“报晓雄鸡”。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拂晓报》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全媒体策划,通过历史回眸与现实观照的有机结合,浓墨重彩地推出“抗日烽火路”系列报道,打造了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精品,让历史在纸上、屏上、心里同时苏醒,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磅礴力量。
纸上:深耕历史有厚度
重现《拂晓报》的抗战。《拂晓报》历史就是大半部“抗战史”。1938年9月29日,《拂晓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创刊,创始人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将军。作为党领导下创立最早的报纸之一,《拂晓报》的诞生与民族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孕育了“红色基因”。
报社利用独有的资源,详细梳理《拂晓报》创刊后重要的抗战报道,于7月7日当天推出专题《88年,不曾忘却!》,包括《中共中央委员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敌后抗战四年之新四军》等7个经典版面。随后,又推出专题《〈拂晓报〉抗战时期版面回顾|百团大战的蜡纸战歌》,包括《百团大战战绩之初步总结》《百团大战总结成绩》等4个版面。通过独家史料,真实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记者还饱含深情地撰写了《枫染万山映拂晓——彭雪枫与〈拂晓报〉的情缘》等文章,其中《淬火拂晓 红色黎明——写给抗日战争时期的〈拂晓报〉》一文,以第二人称角度讲述了彭雪枫和《拂晓报》的动人故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挖掘皖东北的抗战。在艰苦卓绝的全国抗战中,皖东北抗战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报社和宿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密切合作,深入挖掘史料,撰写了“抗战在皖东北”系列稿件10篇。目前已刊发《枪火淬炼峥嵘岁月 丹心铸就不朽丰碑——宿州抗战历史钩沉》《吴芝圃:烽火淬铁骨 矢志践初心》等稿件5篇,展现了在这片被战火灼烧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宿州军民以信念为火炬、以血肉为壁垒,誓死抗争的恢宏画卷。
研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历史不仅是血与火的记忆,更蕴藏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参照、现实观照与未来昭示意义。报社与宿州市委宣传部紧密配合,邀请全市党校、党史、文联等方面的理论专家,撰写了《接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奋力谱写宿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等10篇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升华了新时代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认识。
脚下:丈量土地有热度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报社发扬“拂晓精神”,精锐尽出,奔赴各地,探访宿州全市抗战红色场馆,挖掘发生在宿州大地上的抗战故事。泗县烈士陵园、灵北抗日中学旧址等地,都留下了采访的足迹。《烽火盛圩铸英魂》等作品正陆续重磅推出,再现抗战历史上红色的“宿州印记”。
同时,“红色记忆——一张报纸的抗战”主题全媒体采访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场践行“四力”的练兵。各路记者“重走拂晓路”,分赴河南、江苏、北京等地,走访办报旧址、翻阅老报纸、对话当事人,用《拂晓报》发展史讲述抗战故事、用抗战见证报纸发展史,实现时空交错的“双向奔赴”。
指间:聆听记忆有温度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硝烟早已散去,英雄渐渐老去。报社联合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宿州市新四军研究会等,历时数月寻访依然健在的刘元甫、石纪伦等6位抗战老兵,他们的年龄均在100岁左右。记者通过视频访谈、图文实录等形式,抢救性地记录他们亲历抗战的铁血荣光,用个体故事折射民族精神。开设《抗日烽火路——致敬老兵》专栏,目前已推出《铁血丹心铸英魂——吕加凤的烽火人生》等人物专访。这不仅是正常的采访,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年轻记者聆听老兵们打开尘封的记忆,仿佛置身炮火纷飞的岁月,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接受了一场场爱国主义教育。
《拂晓报》老报人既是记者、编辑,又是抗日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奔赴各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呕心沥血,忠心耿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走访复刊《新华日报》及参与创办《河南日报》《厦门日报》《开封日报》《安徽日报》等老报人陈阵、史纳、单斐、戴邦的后代时,我们深刻领悟到“一张报纸的抗战”和“拂晓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到“豪迈、奋起、有为”红色基因渐渐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主题宣传中,报社旗下各新媒体平台拂晓新闻网、拂晓报微信公众号、宿州发布、“学习强国”宿州学习平台等,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矩阵优势,共同发出新时代最强音。目前,拂晓报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正在火热进行,并将持续掀起高潮。正如《拂晓报》老报人所言:“80多年前我们用新闻当武器争取胜利,今天我们要用新闻当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
(作者刘丽系安徽拂晓报社社长,付子峰系安徽拂晓报社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