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岁月 展历史荣光

作者:本报记者 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遥望,当侵略者的铁蹄无情践踏华夏山河,神州大地成了血雨腥风的战场。中华儿女以宁死不屈的气节,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在艰苦卓绝的征程中,书就人类正义必胜的壮丽篇章。

  站在80年的时间节点上,主流媒体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主题报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这一重大主题报道赋予更多的新时代风貌。


  实地走访 重温烽火记忆


  昔日的抗日战场,如今走过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和心情?实地走访无疑能够最贴近那段历史,重温峥嵘岁月,这也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报道的重要形式。

  《光明日报》从6月20日开始,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走访抗战老兵、烈士后人、专家学者,重温那峥嵘岁月,重现那感人场景。专栏中,《光明日报》会根据不同主题再进行细分。比如,目前的专栏就刊发了“走进昔日战场”和“抗战中的文艺力量”两个主题。《走进昔日战场》专栏以实地走访为主要形式,给读者以更加深刻的感受,而《抗战中的文艺力量》专栏则聚焦抗战中的那些文艺作品,以这个小切口切入,探访那些文艺作品诞生的背后故事,角度更新颖。例如,《光明日报》记者探访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歌曲《大刀进行曲》、大型合唱套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文艺作品的创作背后,为读者揭秘了另一角度的抗日战场,让今天的我们从这些文艺作品中领略到,它们在当年是如何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从7月7日开始,《中国青年报》陆续推出“纪念馆里的抗战故事”系列直播,讲述纪念馆里的抗战故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系列直播中,《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西南联大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多个纪念馆,每期直播,纪念馆的讲解员都会同记者一起带领观众开启沉浸式探馆,解读不同的抗战故事和伟大抗战精神。抗战纪念馆遍布全国各地,系列直播也开遍全国各地,屏幕前的年轻人可以从中领略到先辈们的奋斗足迹。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吕家村的村民,总会说起长生口伏击战的故事;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的乡亲们,从小听着“抗大”的故事长大;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的老人,将“救命渠”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为还原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记录至真至纯的军民鱼水深情,8月1日起,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联合推出大型融媒特别报道《我家住过八路军》,记者兵分十二路,深入广袤的燕赵大地,叩开一扇扇曾庇护过八路军战士的家门,聆听亲历者及后人讲述院落里的烽火记忆,回望那份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的情谊。报道中,读者随记者的笔触、镜头,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重温历史细节,通过对光辉历史的深情回望,从中汲取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感受永不褪色的赤诚与信仰。同时,报道还创作了相应的主题漫画,丰富了报道形式,也更易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的“向着胜利·寻迹广西抗战山河”专栏,主要对广西这片土地上的抗战地标,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物资转运站电台室旧址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展现战斗历史。


  人物聚焦 展现英烈事迹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英雄是时代的丰碑,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英雄的故事也要靠各种形式的讲述,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岁月流转,每当回忆起峥嵘岁月,抗战老兵或激昂、或低语,有时微笑、有时落泪,他们的故事是最真实、最动人的民族记忆。《人民日报》从5月19日开始推出“时空对话”系列报道,《人民日报》记者走近抗战老兵,听他们忘不了的事、还牵挂的事,记下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精神激励年轻一代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系列报道中,每篇报道中的抗战老兵的故事都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仅仅是如实展现,就已经十分感人。为了丰富报道的展现内容,系列报道还展现出每位抗战老兵的寄语和亲手签名,以及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对比,让读者领略到在流逝的时间中,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仍旧牢记在每个人心中,最大限度突出“时空对话”的主题。

  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抗战胜利80周年”专栏中,“寻找照片中的TA”栏目也是着重突出了今昔对比,新四军老战士王生、上海集中营幸存者白丽诗、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地雷战”亲历者刘寿山等人,一边看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一边讲述着当年的经历。“如果重新选择,我还会拿起枪,保卫我的祖国!”“我活一天,就要为30万遇难同胞讨一天公道!”“战争虽然残酷,但我从未害怕!”……在每篇报道的海报中,新华社都提取了他们说出的最为振奋人心的一句话,突显他们的勇敢无畏。

  6月20日起,《湖南日报》与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联合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重温抗战记忆,缅怀湖湘英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强大奋进力量。《徐秋:征战十三年,只为家人留下一张照片》《邓永耀:27岁骑兵政委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黄启东: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曹克人:家书映丹心 誓死抗日到底》等报道,生动还原了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同时配发主题海报。海报中,《湖南日报》将烈士照片、身份、主要事迹等元素凝结在一起,让烈士的容颜永不褪色、烈士的事迹传得更广。

  大众日报客户端短视频专栏“山河铭记”推出了山东英烈系列视频,用AI复原英烈影像,聆听历史的回响。在AI生成的环境下,生于山东章丘的巾帼英雄辛锐,将自己的生平“娓娓道来”,“讲述”自己以艺术为戈、热血为刃,与丈夫陈明伉俪情深,双双血洒沂蒙的感人故事。


  切口巧妙 宣传抗战精神


  从纪念馆到英雄雕像,从红色小学到街路名称,全国各媒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让先辈的革命精神一直“活”在人们心中,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6月12日起,《北京晚报》联合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档案里的北京抗战”系列报道。从泛黄卷帙中触摸往昔岁月,从旧日瓦砾中还原世纪风云,从勇毅足迹中见证必胜信念,从崭新图景中感受澎湃力量。同时,北京日报客户端还同步推出对应的视频纪录片,档案馆工作人员化身讲解员,带领大家进入那一场场激动人心的战争背后。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这些英雄的名字不仅是一段故事、一个地标,更代表着北京市民对所有抗战英烈的怀念与敬仰,“档案里的北京抗战”系列报道充分发挥北京市档案馆的专业力量,最大限度地突出抗战中北京这座城市的奋斗故事。

  回首峥嵘岁月,江苏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涌现出众多英烈,他们的热血和英名一起深嵌于这片红色土地上。地名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以抗战英烈命名的一个个地名,就是一座座矗立的丰碑。《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联合江苏省民政厅,于7月7日起推出“大地英名”系列报道,聚焦江苏地名中的抗战英烈,深入挖掘这些地名背后的壮丽史诗,探访与英名紧紧相连的这片热土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展现江苏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动力和现实图景。“思陶亭”“家齐路”……南京江宁人陶家齐作为抗日英烈,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从这些地标出发,“大地英名”系列报道展开了一段段探访之旅,探访那些地标背后的抗战往事。这样的报道角度,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一座城市的地标命名有着怎样的由来,对这座城市也会有更多了解。

  1931年至1945年的14年间,无数仁人志士在白山黑水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印记”。连日来,《哈尔滨日报》记者分多路采访英雄后代,回望烽火岁月,讲述英雄事迹,砥砺奋进力量。在7月18日推出的《薪火相传 忠魂永续》主题版面中,杨靖宇之孙马继民、李兆麟之女张卓亚、赵尚志侄女赵战利、赵一曼孙女陈红……他们承宏愿、继家风,重走先辈战斗过的白山黑水,宣讲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将一块块历史“碎片”聚合成一部壮烈史诗。

  一曼街、靖宇街、兆麟街、尚志大街……在冰城大地上,英雄的烙印随处可见;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兆麟公园、靖宇公园……每逢重要节点,缅怀、悼念英雄的人群络绎不绝。《哈尔滨日报》同时推出的“青石耀长街”系列报道,讲述刻画进城市肌理的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