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生实践的生动样本

作者:本报记者 郎浩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1


  7月21日清晨,台风“韦帕”过后的澳门,空气中还残留着潮湿的海风气息。“书香中国万里行·港澳站”采访团踏着积水未干的石板路,先后走访了澳门文化传媒集团旗下的《澳门日报》总部、澳门文化广场与澳门星光书店。从20世纪50年代的报刊亭到如今的全媒体矩阵,从纸质到AR互动阅读装置,这个由《澳门日报》牵头、2004年正式组建的文化集团,正以“报、店、院”协同的独特模式,在澳门构建起贯通中西、连接内地的文化生态。


  《澳门日报》:

  见证发展变迁 书写创勇新章


  在《澳门日报》总部,《澳门日报》总编辑崔志涛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他介绍道,自1958年创刊以来,《澳门日报》作为澳门地区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中文报纸,始终坚守“立足澳门,服务市民”的宗旨,深度参与并见证了澳门社会的发展变迁。

  作为澳门销量最高的中文日报,《澳门日报》的发行量占澳门报纸总发行量的80%以上,覆盖本地及珠三角、东南亚等地区读者,内容涵盖新闻、评论、副刊三大体系。谈及内容设置,崔志涛介绍:“我们设有‘澳门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常规版面,十分注重时效性与深度报道。”崔志涛表示,在言论阵地方面,每日社论及《新闻小语》等专栏聚焦热点议题,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比如2025年上半年,针对澳门酒店业入住率等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经济形势提出了发展建议。”

  副刊文化同样精彩纷呈,拥有《镜海》《新园地》等30余个专版,内容从文艺创作到学术研究、生活服务全覆盖。其中《新园地》副刊的“冬春轩”专栏,以引经据典的文化随笔吸引了老中青读者群体,相关文章结集出版后在澳门风行一时。

  在数字化浪潮下,《澳门日报》积极进行转型。崔志涛介绍道,《澳门日报》数字化转型可追溯到2000年,由初期纯图文的数字报开始,一步步发展,不断革新,加入了短视频,推出了多媒体手机应用程序。2010年,推出了第一代全媒体手机应用程序。2019年,《澳门日报》进一步推出融媒体平台,加强了即时新闻频道以及视频直播,实现了采编一体化。新闻的传播不仅可阅读图文,更可观看视频、听新闻。因此,《澳门日报》手机APP的累计用户也由早期的20多万,猛增到目前的121.7万。

  崔志涛说道:“AI科技迅猛发展,《澳门日报》也紧随AI科技的发展趋势。”他表示,意识到智能科技对生产力的提升所带来的革命性创新,特别是在新闻业中的运用,《澳门日报》由此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生产平台。恰逢此时北京知网正为《澳门日报》建设历史报纸资料库,于是就利用资料库,训练适合报社使用场景的AI智能系统,目前稿件创作、改写、润色、校对、对话等智能功能已开发完毕,并开始投入生产使用。

  “《澳门日报》以‘守正为本,创新破界’为轴,既坚守本土深度,又借数字技术拓展影响力。”崔志涛表示,创办67周年之际,报纸的转型之路印证了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核心价值:以优质内容为根,以技术创新为翼,以社区连接为魂。无论未来如何平衡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仍需持续探索,《澳门日报》的发展路径已为中文报业转型提供了独具澳门特色的样本。


  澳门文化广场有限公司:

  湾区文化桥梁与多元实践典范


  作为澳门最具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企业之一,成立于1988年的澳门文化广场有限公司,在澳门文化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总部位于澳门荷兰园大马路通发商场地库,在澳门大学亦设有分店。

  据澳门文化广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雨润介绍,公司始终以“传播文化、服务社群”为宗旨,经营图书品种超过3万,涵盖文学、历史、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同时,公司设有近千尺的展览空间,定期举办书画、非遗等主题展览。“我们长期承办澳门书香文化节秋季书展,每年都吸引数万人次参与。通过新书发布、主题讲座、亲子阅读等活动,我们努力为澳门市民构建丰富的文化生活场景。”陈雨润说。

  “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和《澳门日报》合办澳门文化广场有限公司,这样的背景使得公司与港澳报业、教育界建立了紧密联系。”陈雨润介绍并强调,澳门文化广场有限公司不仅是商业机构,更承担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

  在跨区域文化合作方面,澳门文化广场有限公司也积极拓展。据陈雨润介绍,公司主动参与区域文化项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2023年,公司与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共同组织“行赏湾区 听游南沙”澳门青少年主题研学团,带领澳门师生赴广州南沙开展历史与科技体验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与互动课程,让澳门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大湾区,增进对大湾区的认知和感情。”陈雨润表示。此外,在2023年“澳门文化局出版物专题展销”中,公司与广州方所书店合作,展出百种出版物,有效促进了澳门文化在内地的传播。

  澳门文化广场有限公司作为澳门文化地标,通过图书、展览、活动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历程不仅是澳门文化事业进步的缩影,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企业提供了商业价值与文化使命并重的实践范本。


  澳门星光书店:

  七十余载书香传 文化之桥连中西


  自1950年创立以来,澳门星光书店便作为当地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地标之一,始终秉持“传播文化、服务社群”的宗旨,在传承中国文化、推动阅读风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谈及澳门星光书店的历史,执行董事廖子馨满是感慨。据他讲述,1950年,爱国人士郭鸣在澳门华侨协会主席柯麟医生的支持下创立了星光书店,历经数次搬迁,总店现址白马行(现大炮台斜巷),毗邻葡萄牙驻澳总领事馆,“这一地理位置让书店天然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廖子馨介绍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书店通过组织青年读书会团结爱国青年,成为进步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在特殊历史时期,书店依靠代理发行《人民画报》(现《中国画报》)维系运营,最高峰时每期销量达万份,以澳门当时的人口规模来看,堪称文化奇迹。

  书店匾额“星光书店”四个字,由1958年时任中国银行驻香港总稽核室副总稽核潘静安题写。“潘静安曾从事地下工作,他的文化与书法修养为书店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廖子馨表示,这种历史基因让星光书店在澳门书业中占据独特地位,被誉为“澳门书业史上的丰碑”。

  在文化活动与社会参与方面,澳门星光书店表现活跃。书店深度参与澳门书香文化节,自2005年起每年统筹举办历届“春季书香文化节”书展,通过新书发布、主题讲座等形式构建市民文化生活场景。2024年,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星光书店作为“我和我的祖国”全澳小学生国情绘画大赛优秀作品联展主办机构之一,于澳门塔石体育馆展出99幅全澳小学生优秀作品,主题涵盖传统文化、太空筑梦等,成为澳门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的生动实践。

  2020年,澳门星光书店获澳门特区政府颁发的“文化功绩勋章”,以表彰其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方面的卓越贡献。其业务模式被评价为“商业价值与文化使命并重”的典范,尤其在教材供应领域,作为澳门首家发行内地教科书的书店,长期承担着教育资源平衡的社会责任。今日的星光书店不仅是图书销售场所,更成为澳门市民的文化记忆载体。正如其所在巷子入口喷绘的“打造阅读文化,创建书香社会”标语,这家七旬老店始终以书为桥,持续书写着属于澳门的文化传奇。

  (04—08版图片除署名及资料图片外,均由本报记者刘振兴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