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滋养 饮食文化邂逅儿童文学

作者:本报记者 郎浩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1

  主题:味蕾上的乡愁——饮食文化与文学创作

  嘉宾

  重庆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儿童文学作家 李姗姗(右)

  香港儿童文艺协会原会长 宋诒瑞(中)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郎浩舟


  家乡的味道,是很多作家提笔的原点。7月17日上午,第35届香港书展期间,“悦读香港·高端访谈”拉开帷幕。本次访谈以“味蕾上的乡愁——饮食文化与文学创作”为主题,特邀重庆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与香港儿童文艺协会原会长宋诒瑞,共同探寻美食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两位嘉宾将地域饮食文化融入创作实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味觉记忆与文学表达的深度对话。


  味觉记忆滋生文学枝叶


  童年的味觉记忆如同深埋心底的种子,总能在恰当的时刻生长出动人的文学枝叶。宋诒瑞与李姗姗虽来自不同地域,却不约而同地将童年美食视为创作的精神原乡。

  宋诒瑞的记忆中始终烙印着上海的市井烟火。“上海的清晨是被大饼、油条的香气唤醒的”,她细细描摹着记忆中的早餐图景:圆饼撕开填入长条形油条,咬下去的酥脆声响与咸豆腐花的嫩滑形成奇妙呼应,虾米、紫菜、榨菜的咸鲜在舌尖层层绽放。夏日放学后,外婆用野菜熬制的冰镇凉菜是独有的清凉慰藉,“那种带着草木清香的冰爽,比任何现代饮品都更解暑”;而年夜饭桌上的铜制暖锅更承载着团圆的仪式感,“铜锅导热慢,食材在里面咕嘟咕嘟地翻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连空气都是暖的”。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成为她小时候作文本里反复出现的主题,在文字中延续着鲜活的生命力。

  李姗姗的童年味觉词典里,四川乡村的酸菜、泡菜、咸菜构成了最厚重的词条。“酸菜是回家的信号”,她笑着解释这种独特的情感联结:小学时教室离教师宿舍不远,每当老师家飘出酸菜入油锅的香气,孩子们就知道离放学时间近了,那种带着烟火气的酸香比下课铃声更令人心驰神往。

  泡菜则是乡村社交的隐形纽带。李姗姗清晰记得奶奶家那只传了三代的泡菜坛,揭开坛盖的瞬间,子姜的辛辣、卷心菜的清爽、长豇豆的脆嫩便会扑面而来。夏日晒谷时节,父母让她去取泡菜开胃,端着小碗走过邻居院坝时,总会被各家婶娘尝走几口,“等送到父母手上,往往只剩半碗,但那种分享的快乐比泡菜本身更让人满足”。而咸菜则是求学路上的精神寄托,“看到罐底猪油凝固成奶油状的白霜,就知道该回家了”,这朴素的判断方式,藏着对故乡最深沉的眷恋。

  这些跨越地域的美食记忆,最终都化作两位作家笔下的文字密码,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构建出可感可触的情感世界。


  从地域特色到文学表达


  宋诒瑞书写从上海到香港的生活轨迹,李姗姗将川味文化融入童话创作的实践,都展现了美食作为文化媒介的强大生命力。

  初到香港时,宋诒瑞对两种美食的组合感到新奇。“上海人爱吃馄饨也爱吃面,但从没想过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她对馄饨面的创新组合赞叹不已。在她看来,这种将上海馄饨的鲜香与广东竹升面的筋道相结合的智慧,恰是地域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我妹妹每次来香港,一定要去小店吃碗馄饨面才觉得圆满”。

  更让她在意的是猪脚姜蕴含的文化深意。这种由生姜、猪脚、鸡蛋慢炖而成的佳肴,甜辣交织的浓郁风味背后,是对产妇的深切关怀。“以前人们就用这道滋补品帮产妇恢复身体”,“每块姜都削得干干净净,每个蛋都剥得完好无损,这种细致本身就是爱的表达”。在宋诒瑞看来,这样的美食故事最适合讲给孩子听,能让他们在味觉体验中理解亲情与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

  李姗姗则擅长将川菜的烹饪哲学转化为童话叙事。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她精心设计了乌鸦父子的故事:厨师老黑失业后陷入低谷,却在为家人做菜的过程中重获力量,儿子小黑则在模仿父亲烹饪的过程中,从厌学马虎变得专注自信。书中特意植入麻婆豆腐的烹饪秘诀——“豆腐一定要烧得滚烫,让每颗豆腐心儿都吸足汤汁”,这个细节既来自她向四川老厨师请教的经验,也暗含人生隐喻:“就像做新闻要抓热点,做事也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出彩”。

  在创作《白雪树屋餐厅》时,李姗姗坚持这部作品的插画师必须具备两个特质:会做饭且爱孩子。“只有炒过菜的人,才能画出锅铲翻动时的油星四溅;只有懂孩子的人,才能捕捉到他们看见美食时的眼神。”最终呈现的胖乌鸦厨师形象令人耳目一新——黑色羽毛与白色厨师服形成鲜明对比,圆滚滚的身材透着亲和力,高帽下的眼神充满善意,这种视觉表达精准传递了“美食即温暖”的创作理念。为了赶上此次香港书展,出版社的责编与策划团队加班加点,将原定于9月的出版计划提前,让这本与书展主题高度契合的作品得以同步亮相。两位作家的实践证明,地域美食经过文学转化,能成为跨越文化隔阂的情感桥梁。


  将创作延伸到生活实践


  将日常饮食转化为文学作品,需要创作者的匠心提炼,更离不开出版机构的专业赋能。宋诒瑞与李姗姗的分享,揭示了浸润了美食的儿童文学从构思到传播的完整生态链。

  宋诒瑞以香港儿童文艺协会的实践为例,阐述饮食书写的教育价值。2021年协会推出的《香港百人童年》,收录了百余位文化人士的童年回忆,其中饮食故事占比超过三成,构成了香港社会变迁的味觉档案。她作为文字校对,对每个故事都反复品读:香港儿童文学作家何紫的女儿何紫薇难忘父亲带她吃的炸童子鸡——“蘸一点淮盐,那种简单的鲜美记了一辈子”;有人回忆母亲总把鸡肉让给孩子,自己只吃鸡爪、鸡翅,直到成年后带母亲下馆子,才懂得把最好的部分夹给母亲。

  “这些故事不是简单的美食描写,而是藏着亲情、奋斗与成长”,宋诒瑞强调,出版机构应当主动挖掘这类民间记忆,通过精心编排让其产生教育意义。在她看来,每个孩子的家庭厨房都有值得书写的素材,“比如妈妈煮面时多放的那把青菜,奶奶特意留的那块排骨,都是可以燎原的创作星火”,出版社需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让这些星火汇聚成文学的火炬。

  李姗姗则在创作中构建了“美食教育”的完整体系。她在100多所学校的公益互动中发现,当代儿童普遍存在“饮食认知断层”——会吃饭却不会做饭,能分辨口味却不知食材来源。这种观察促使她将烹饪技能融入童话创作,《锅碗瓢盆交响曲》中老黑教小黑切菜时强调“要切成均匀的小块”,实则是在传递专注力与条理性;《白雪树屋餐厅》里不同食材的搭配原则,暗含着对自然万物的认知教育。

  李姗姗与出版社的合作充满创新火花,在文字表达上反复打磨,力求兼顾准确性与趣味性。描写泡菜坛时,既点明“坛沿水密封发酵”的科学原理,又用“咕嘟冒泡像在唱歌”的拟人化表达贴近儿童视角;讲述咸菜制作时,既说明“猪油能延长保质期”的实用知识,又通过“罐子见底就想家”的细节传递情感。这种平衡背后,是与编辑团队数十次的讨论修改,“有时候为了一个形容词,我们会争论半天,比如形容酸菜香气,最终用‘带着烟火气的酸’替代‘很香’,更具体也更有画面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姗姗将文学创作延伸到生活实践。她曾在医院用故事帮助挑食的病童进食:把面条比作“捉病毒的绳子”,告诉孩子每吃一口就能“捆住一个病毒”。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引导,让原本抗拒吃饭的孩子主动把面条吃完。“文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更要能解决现实问题。”李姗姗如是说道。

  味道并不会消失,文字里的记忆永远鲜活。两位作家用文字生动证明——厨房是最温暖的教室,而餐桌是最生动的课本。当饮食文化与儿童文学相遇,在味蕾与笔尖的交响中,孕育出了跨越时空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