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社《从“第一滴水”开始——西藏用心呵护长江源》——

在藏北草原锤炼“四力”

作者:赵书彬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31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山姜根迪如冰川。(无人机拍摄) 曲珍 摄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作新闻精品佳作的重要法宝。作为长期扎根西藏高原和藏北草原的记者,我们主创的《从“第一滴水”开始——西藏用心呵护长江源》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该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次对新闻“四力”的认真践行与深切体悟。


  脚力:用身体感知


  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的那曲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我国海拔最高、陆地国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工作地海拔高、采访面积大。没有一定的脚力,就无法深入新闻一线,也不能很好地感知新闻的温度和重量。而且,只有经过长期扎根基层、不断地深入实地,才能与这片土地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西藏不仅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那曲市也将江河源的生态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而且长江源头也一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这样一个主题性强、关注度高且长期开展、反复报道的新闻重点,找到好的切入点、能写出新意并不容易。

  长江源地处唐古拉山脉腹地,海拔高、气候差、距离远、无道路、河流多,面临缺氧、陷车等难题,我们在采访中能到达一次都十分不容易。但认定了长江源新闻价值大、一定会出好作品,我们便勇敢迈开步伐、身临其境。到达一次不够,就经常去;深入一地不够,就去多地;采访一人不够,就广泛接触,新闻采访的念头也由最初的临时起意转为长期积累。

  我们走遍了长江源和怒江源所在的唐古拉山脉,看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默默付出的鲜活场景,听到了守护者、建设者发自内心的声音,收集到了方方面面的丰厚新闻素材,掌握了之前有关报道的各种角度,也拓展了认识长江源、理解长江源的视野和维度。

  厚积才能薄发。当一个看似微小的新闻事件——“长江第一滴水”揭碑仪式举行时,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仪式。它背后,不仅是西藏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坚定决心,更是守护共有家园的宏大叙事。由此,《从“第一滴水”开始——西藏用心呵护长江源》这篇报道的种子开始萌发。


  眼力:洞察深层价值


  长江源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宏大主题,容易陷入政策解读或成就罗列的窠臼。如何找到一个既能承载宏大主题,又具象可感、引人入胜的切入点,实现难点突破?

  一方面,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长江第一滴水”揭碑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新闻事件上;另一方面,我们加强阅读和学习,系统梳理长江保护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政策背景,构建起关于长江和长江源的全景知识图景。其中,尤其突出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领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些重要讲话站位高远、视野宽宏,为我们做长江源报道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维、提供了遵循。

  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写好长江源需具有长时段历史纵深的梳理考察,也得有现实层面的实地采访,融合历史与现实、生态与文化,把长江源的意涵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来把握,才能道出长江源、“长江第一滴水”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意蕴。

  具体来说,就是看自然之奇、看历史之脉、看守护之力、看文化之根,进而把“长江一滴水”作为贯穿全文的“文眼”,让宏大的叙事有了轻盈的切入点,让抽象的政策理念有了具象的承载,将长江源的自然景观、历史探寻、时代使命、精神象征融合在一起。

  应该说,把一地的工作自觉地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观察,让观察的视线更宽阔、视觉更清晰、视力更独到,可以较好地将“从里往外看”和“从外往里看”有机结合,跳出长江源看长江源,提升新闻作品的立意。


  脑力:构建立体叙事


  《从“第一滴水”开始——西藏用心呵护长江源》这篇报道涉及冰川学、水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生态政策等多个领域,这对我们的新闻素养和学识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如何将这些新闻背景和素材有机融合,避免堆砌,形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引人入胜的叙事?考验着我们的脑力。

  在写作构思中,我们找到的思路是:以“第一滴水”的自然景观和象征意义为切口,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采用“缘由(自然、揭碑)—溯源(历史、根脉)—守护(人物、实践)—升华(文化、精神)”的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

  开篇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第一滴水”的诞生和揭碑意义,奠定文章基调。接着穿越时空,展现中华民族探寻江源的千年历程,赋予“第一滴水”历史厚重感。然后聚焦当下,用安多县玛曲乡牧民朗扎的故事和当地的保护行动,呈现最鲜活、最接地气的守护实践。最后升华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点明长江源作为民族精神符号的深远意义。

  这样既体现了历史延续性、增加了文化厚重感,也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鲜明时代性,最后总结出对江源的探寻,积淀着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对江源的守护,彰显着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瞻远瞩;对江源的建设,体现着对中华文明共有精神标识的珍视和展示。


  笔力:描绘高原画卷


  如何用文字再现长江源的恢宏画卷?避免枯燥说教,让文字有画面、有温度、有力量,也是我们在写作中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

  我们在《从“第一滴水”开始——西藏用心呵护长江源》初稿形成后反复推敲,力求用精炼有力的语言,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准确、生动、深刻地传递给读者。

  例如,我们力求多用形象化语言,开篇“皓雪长风,孕育着广袤冰川,摩天滴露,润土发祥”营造出江源圣洁、宏大的意境,展现出江源景观强烈的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

  同时,我们尝试多用细节化叙事,着重刻画朗扎取水、打酥油茶的日常细节,以及牧民巡护队捡拾垃圾、劝返游客的具体行动,呈现“小而美”的特写场景。

  此外,我们寻求多用情感化表达,通过长短句结合,叙述与描写、议论穿插,在字里行间中饱含对高原、对江河、对守护者的敬意与深情。例如,使用“守护长江源、读懂长江源,从长江第一滴水开始”呼应开篇,直抒胸臆,引发共鸣。

  总之,《从“第一滴水”开始——西藏用心呵护长江源》的创作,是一次“四力”相互激发、深度融合的实践。在雪域高原,在藏北草原,践行“四力”不仅是为了完成一篇报道,也是为了不断锤炼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整体能力,更是为了更加坚定自己走“学者型记者”的方向。

  (作者系西藏日报社驻那曲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