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退役吉先锋》节目,三年多来坚持走在寻找与记录参战老兵的路上——
吹响穿越时空的“集结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31
卢珊(右)在采访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韩景俊。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我们的镜头记住了太多太多的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冯振芳、王雨田、丁诗林、梁其昌……”7月23日,吉林市融媒体中心《退役吉先锋》制片人卢珊在吉林省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讲述了采访参战老兵的故事。卢珊说,在采访中看到了无数种精神:忠诚、勇敢、坚毅、责任、担当……她会一直将参战老兵的故事讲下去。
讲好老兵故事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退役吉先锋》这个节目办了3年多的时间,其中有一个栏目叫《红色记忆》,在这里我们寻访到很多参战老兵讲述他们的故事。”卢珊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栏目组深入挖掘每一位参战老兵的光辉历程,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峥嵘岁月,让更多人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荣誉与使命,激励新时代的青年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我们镜头里第一次聚焦的是一位百岁老兵冯振芳,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责物资运输工作。为采访这位1921年出生的老兵,摄制组五度奔赴老人在吉林市的家。”卢珊介绍,那是在2022年寒冬,每次不超过一个小时的拍摄,需要精确到秒的情感计算:当老人讲到敌机俯冲时突然失声,卢珊和同事不得不关掉机器陪他静坐。当他说起用体温焐化冻硬的炒面,摄像师发现取景框在莫名晃动——原来是自己的眼泪砸在了稳定器上。最难忘的是冯振芳在镜头前展示左肋的伤疤:“这里面嵌着高粱米,是敌机扫穿粮袋时射进身体的。卫生员要取,我拦着说等运完这批粮……”那些深嵌血肉的粮食,最终化作勋章上永不褪色的金粒。
“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栏目组也下定决心,以后采访无论多难,都要尽全力来讲好这些参战老兵的故事。”卢珊说,记录好参战老兵,这是他们的荣光,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用采访抢救更多老兵的精神遗产
“我们最近采访了一位97岁的抗战老兵韩景俊。”卢珊说,1938年,10岁的韩景俊被小伙伴叫作“干柴棒”。人没枪高,体重不足80斤。这个瘦小子每天蹲在部队门口,见人就喊:“我要当兵打鬼子!”
当摄制组推开韩景俊家院门时,老人笑呵呵地接待了记者一行,并向大家讲述起他那烽火岁月的故事:10岁那年,部队看他太小,不能收他当兵,他就紧紧攥住部队的门框,不愿离开。11岁的他第二次偷溜进部队,因为不认字又被拒绝了。直到1944年,15岁的他终于当上了一名通讯员。为了送情报,他装哑巴、扮乞丐,甚至往脸上和身上涂抹粪水。韩景俊说:“我送的不仅是情报,还是咱们中国人的骨气。”
“还有王凤广,1931年生于天津蓟县的山沟里。小时候放羊,他总爱踩着石头比画:‘等我长到枪杆子高,就去打鬼子。’”卢珊说,后来,14岁的王凤广成了游击队里最小的兵。新中国成立后,王凤广揣起军功章,在吉林省磐石市山沟沟当了个庄稼人。在他身上,记者们看到了两个字——淡泊。政府隔三岔五送米送面,老爷子直摆手:“够够的了。”“前段日子,我和老爷子说要讲他的故事,我们一起录视频,不幸的是,几天前接到电话,却得知他已经离世的噩耗。”卢珊听到这个消息时,满耳朵还是他曾说的话:“要录得板正儿的啊!”
卢珊说,他们要用采访抢救更多老兵的精神遗产,要用电视节目把一个个红色故事讲下去。
以镜头为犁铧深耕被硝烟覆盖的土地
“2024年,我们与时间赛跑,将镜头对准抗日老兵,进行抢救性记录。”卢珊向记者介绍,在军休所里,他们还走访了97岁的李传瑾、97岁的郭建邦、101岁的娄元善、95岁的李庆堂、99岁的于世斌。然而自然法则比敌炮更无情,他们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讲述那段岁月的故事,只有子女的口述。最终仅有韩景俊和王凤广两位老兵的故事得以完整呈现。
“从解放战争的滚滚硝烟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冰河血战,还有王雨田、丁诗林、向德明、梁其昌、姜文学等老兵的名字,正在浇筑成民族记忆的承重墙。”卢珊说。
2023年1月13日,由吉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打造的精神灯塔——《退役吉先锋》,在吉林市台科教频道与新闻综合频道同时播出。卢珊介绍说,这档节目以“退役不褪色·勇当吉先锋”为旗帜,报道参战老兵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融媒体矩阵织就的立体声网中,我们以镜头为犁铧,深耕那些被硝烟覆盖的土地。”卢珊说,军装会褪色,但番号永存;躯体会老去,但军魂常青。《退役吉先锋》节目中的《红色记忆》栏目就是穿越时空的“集结号”,它宣告着:所有为这片土地燃烧过的生命,终将在民族的基因链里获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