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指向精准、重点突出、与时俱进的典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9
卢海君
罗瀚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治理问题日趋复杂,网络侵权盗版现象频发,严重损害版权人的合法利益,扰乱文化产业市场秩序。为充分破解前述难题,切实回应网络版权治理急难愁盼,自2005年以来,国家版权局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剑指文学、音乐、影视、游戏、软件等网络侵权盗版高发业态,跟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最新趋势,有的放矢强化版权执法监管措施,网络版权治理收获显著成效。
版权制度是技术之子,应技术发展而生,随技术发展而变。回顾二十载征程,“剑网”行动作为更好地推进版权保护落地见效的执法监管系列举措,始终紧扣技术发展深刻影响作品产出、分发与应用这一主线脉络,审慎协调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差异化的利益诉求。
首先,密切关注侵权盗版网络化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作品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可能,反向也带来了侵权盗版的治理困境。不同于实体场景下的侵权盗版,虚拟场景下的侵权盗版以网络传播为直接手段,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难溯源的特征。困囿于此,传统出版业、音像录制业、影视业和软件业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为应对侵权盗版“脱实向虚”,我国先后开展了多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以强化网络版权保护为主线。前述行动是“剑网”专项行动的前身,相关举措强调行政机关外部治理与社会主体内部治理并重。一方面,依法取缔或关闭提供侵权盗版作品的网站,严格查处网站背后违规的内容提供者与接入服务提供者,主动监管存在突出侵权盗版隐患的重点网站;另一方面,鼓励、引导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互联网行业自律工作,以典型案例促进网络版权秩序的自发形成。彼时,“剑网”行动尚处在“初步探索期”,其重点在于直面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多维冲击。
其次,充分适应版权运营数字化趋势。数字技术的勃兴从根本上改变了作品存在的主要形式。数字化的作品得以更为高效、便捷地分解、重构、传播,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版权运营从实体场景到虚拟场景的创新性转型。网络侵权盗版的损害结果不再局限于对版权人传统业务的间接侵占,更是成为对新兴业务开拓的直接阻碍。由此,如何廓清信息存储、信息定位、网络接入等网络服务提供时的版权秩序,提升作品流转全周期版权治理效能,更具迫切性。2012年后,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剑网”行动,打击重点更为全面、精准,进一步拓展了网络版权保护的宽度与广度。互联网经济的深度发展带来了不同于“初步探索期”的新问题,“剑网”行动积极创新网络版权执法监管机制:国家版权局联合多部门查办督办大案要案,不断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结合影视作品垂类特性,推出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名单机制,着力提高版权监管、自治实效。“剑网”行动逐渐成为网络版权保护不可或缺的支柱性工具。
再次,持续跟进版权运营智能化趋势。2017年,第13次“剑网”行动将聚合新闻版权治理作为重点,其标志着以算法推荐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对版权保护的影响愈加深刻,也开启了专项行动应对智能化挑战的崭新篇章。如今,智能化趋势已延及版权运营全流程,对作品产出、分发、应用的固有格局产生剧烈冲击,为网络版权保护带来更多挑战。“剑网”行动锚定算法推荐、网页转码、聚合盗链、搜索竞价排名等涉智能化技术网络侵权盗版常见手段,以查办案件为重要抓手,采用分类监管、约谈整改、行政处罚、刑事打击等多种复合措施集中整治和引导规范,持续巩固重点领域网络版权治理成果。与新兴技术发展并肩前进,“剑网”行动的时代性特质愈加凸显,网络版权治理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稳步提升,为更好担负网络版权秩序构建重任持续添砖加瓦。
版权行政保护具有程序简、成本低、见效快、精度高的比较优势,对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下的版权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剑网”行动更是其中指向精准、重点突出、与时俱进的实践典范。
廿载厚积,“剑网”行动不断在探索中优化网络版权治理手段,着力提高执法、监管效能,积极回应产业发展需求,品牌效应逐渐形成。从涉及文学、影视、音乐、游戏、新闻、软件等传统领域的网络侵权盗版痼疾,到“剧本杀”、NFT数字藏品、有声读物、微短剧、流媒体智能终端等新兴业态的网络侵权盗版问题,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多部门形成合力,以“利剑”斩断网络侵权盗版利益链条,助推网络版权良性生态形成,护航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智能化技术不断冲击版权制度构筑的传统利益分配范式,网络版权治理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仍会络绎不绝。可以预见,“剑网”行动作为因应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中诸多侵权盗版乱象的一套成熟机制,必将砥砺前进,继续为网络版权治理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分别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