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文实:

书博会是传统文化“活化”的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8


  千年纸墨之间,今天的读者仍能触摸到古人滚烫的情感脉络。7月26日,在重庆举行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一部以敦煌文书为载体、呈现古人情感世界的著作《青山烂,黄河枯:敦煌文书里的纸短情长》吸引了诸多读者驻足。这部新作的作者,是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邵文实。此次书博会,她以分享嘉宾身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讲述写作背后的学术思考与文化感悟。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邵文实表示,书博会不仅是图书的盛会,更是传统文化“活化”的现场,学术成果要真正走向公众视野,就需要借助这样的平台完成转化。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重庆书博会,规模之大、展览内容之丰富让我非常震撼。”邵文实坦言。此次,她携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青山烂,黄河枯:敦煌文书里的纸短情长》亮相展会,在现场分享会上与读者展开深度交流。这本书选择“情”字为线索,依照“爱情篇”“亲情篇”“世情篇”三卷,系统呈现敦煌文书中不同类型的情感表达。从爱情初萌到相思离别,从亲子关怀到兄弟手足,再到主仆之情、人畜相依、思乡怀远,书中精选的每一则文书都源自真实的历史文本,借助注释、翻译与深度解读,将千年前的日常书信还原为饱含人性的真实瞬间。

  “我希望读者能看到,古人并非只有‘礼教’与‘等级’,他们同样细腻、温柔,甚至比我们更有情感表达的智慧。”她说,在创作过程中她特别注重作品的完整性和可读性,既精选大众熟悉的“网红”文书,如《放妻书》,也发掘了如《放良书》《长安辞》等容易被忽视的佳作,并力图打破刻板印象,展现古代女性在婚恋中的炽热与清醒,乃至契约文本中维系情感的理性设计。“这些文书语言简朴,但每一句都直抵人心。”她动情地说。

  作为长期从事敦煌学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邵文实在学术界已著有《敦煌边塞文学研究》《敦煌文献中的女性角色研究》等,广受好评。然而,如何让学术研究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一直是她持续思考的问题。“过去我的写作更多是面向学术圈,这次则是专为普通读者而写,书博会为我提供了一个让学术成果与大众见面的窗口。”她说,《青山烂,黄河枯:敦煌文书里的纸短情长》的出版与推广,得益于书博会这样兼具专业性与公众参与度的平台,也体现出传统文化传播正在走向更开放、更多元的新阶段。

  她特别珍惜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现场,许多年轻读者不仅阅读热情高涨,还提出了深刻的问题,有人探讨敦煌女性如何表达自我情感,有人从“纸短情长”中看到古代慢节奏生活的意义。“这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并非离年轻人很远,相反,很多青年读者正在主动与古人对话,试图在古文中找到当下生活的启发。”

  邵文实透露,她已与青海人民出版社商定,将继续围绕敦煌题材展开创作,新书将聚焦敦煌壁画,试图以图像为入口,展开更具视觉张力和情感共鸣的文化书写。“我们希望读者不仅看到文字,也能看到色彩、造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她说,敦煌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能被解读、被认同、被热爱的文化宝藏。

  对于未来书博会的发展,她也充满期待:“希望能有更多像《青山烂,黄河枯:敦煌文书里的纸短情长》这样介于学术与大众读物之间的作品进入公共阅读视野,丰富大众文化生活,也拓展学术写作的边界。”她强调,文化传播不该只是“讲故事”,“更需要在情感上建立共鸣,让读者从古代世界中找到现实的映照,从而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