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故事要让更多人听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5
从2024年春节前后开始动笔起草大纲、进入写作,到夏至之日完成初稿,历时4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完成单位繁重的工作外,我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这本书的创作。我用半年多时间,穿越了十几位援藏干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辈子的人生经历和西藏征程。我打开了这十几部大书,了解了十几种并不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人生。
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都让我为之动容,他们那种共同的执着坚定、勤奋工作、勇于牺牲、甘于奉献,那种对于西藏的热爱、对于藏族同胞的骨肉深情,都令人深深地感动。西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比风景更美丽的是援藏人。这群人,将他们一生中的一段时间全部献给了这片土地,令人感慨,让人感动,因此我热切地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写下他们的故事,记录下他们的人生,希望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希望更多的人走进西藏、了解西藏,了解发生在雪域高原上无数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故事,走近那些用血汗泪水铸就的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在采访过程中,许多细节都令人难忘。和妻子都是博士毕业、携手援藏的马新明,时任北京市密云区委副书记、区长,他只能抽出中午吃饭的时间接受笔者的采访。他的亲切平和,对于西藏往事的眷恋和自豪都让人感受到,他赴西藏工作的确不虚此行,是其人生中的一篇华章。精神矍铄的叶如陵大夫,在西坝河他那间狭窄的爱心小屋接受笔者的采访,温和蔼如,娓娓道来,就像我们自己家的父辈长者,又像结识多年的邻居朋友。三度援藏的老气象工作者陈金水和刘晓云夫妇,并肩坐在一起接受采访,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和满足,那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精神的高度。白手起家、发起创建了牦牛博物馆的吴雨初,不知接受过多少次采访,但是他仍旧不厌其烦地回答笔者的问题。知名记者卢小飞和宣传部门干部朱晓明这两位北京大学的前辈学长,在香山脚下自己的家里接受采访。朱老师颇具学者风度,侃侃而谈,阐述了自己对西藏工作包括民族宗教工作的深刻思考。卢老师则更像是邻家大姐,豪爽开朗,平易近人,同时又不乏幽默与可爱,是一个活得通透澄澈的人。从两度援藏到干脆留藏工作的外宣专家、诗人刘萱,是在老舍剧院接受采访的。她是一位对工作十分负责并且充满了激情的女性,一个典型的四川妹子,泼辣能干,敢做敢当,诗歌也写得很漂亮。而坐在洒满阳光的画室里的美术家韩书力,用慢条斯理的语调回忆过去,讲述今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和他交流时的感觉就像在阅读他这本不寻常的人生大书。洪涛社长是在他的工作单位中国藏学出版社接受采访的。房间到处都是书和书稿,他的工作就是和书、和文化打交道。房间里飘散着淡淡的藏香,让人仿佛一下子来到了西藏的某个地方。
几个月的采访经历,对于我而言不啻是一次走进援藏干部生活和心灵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我本人心灵和精神的洗礼过程。我读到了一部部人生大书,望见了一座座精神高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愿意用自己的笔,尽己所能,把他们的故事和精神表达出来,传递给亲爱的读者。
《一生西藏情》
李朝全 著
作家出版社
202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