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轴线 大美北京城

作者:杨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5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群的营建中,古人把“法天象地、天人合一、居中为尊”的理念逐渐总结成了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对中国理想都城模式的总结,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秩序之美和中正之道的极致追求。这种理想中的都城规划模式在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老城的规划和营建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在建筑规划专业术语中,“中轴线”指的是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中”字背后所承载的建筑观、宇宙观甚至人生观影响并渗透在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中轴线之“中”,既是空间意义上的“中”,更是观念、制度以及审美意义上的“中”。“尚中”“择中”“执中”“守中”等观念一直影响着我国的都城规划和营建。“轴”是形成城市、建筑空间有序布局的控制线,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规划布局的规整和严谨。中轴突出、左右对称的布局被赋予礼仪上等级尊卑的意义,构成了城市空间或者建筑群体空间的正偏、主从、内外、向背等中国传统礼制关系。“北京中轴线”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1951年撰写的《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梁先生在文中盛赞这条中轴线,称其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认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城市建筑群共同构成的一条前后起伏、左右对称、巍峨壮阔、如诗如画的城市中轴线,成为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

  本人及创作团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北京中轴线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创作《北京中轴线图卷》的最大动力。

  我们团队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无论是图卷画面的细节、文字的斟酌,还是图卷上所有用小楷手写的建筑名称以及“北京中轴线图卷”的篆刻印章,都是历经反复推敲、修改的结果。“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无数个踏勘测绘、考据文献、文稿撰写、图纸转绘、讨论交流的日夜,最终形成这套由经折装的北京中轴线画卷和北京中轴线代表性建筑的立面国风插画打卡册组成的丛书,这也是北京建筑大学师生为北京中轴线献上的一份兼具专业性和艺术性的文化贺礼。

  

  《北京中轴线图卷》

  杨振 张丽丽 胡新宁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