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媒体赋能,让崇德向善的力量生生不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5
近年来,开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大局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明建设蒸蒸日上,涌现出郭建华、朱金喜、何传义等一大批好人。如何澎湃正能量、激荡好声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当下,作为市级党媒,开封日报社全媒体发力,聚焦身边好人,深挖好人故事,涵养城市风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争做先锋,把温暖的感动化为奋进的行动,让崇德向善的力量在古城开封生生不息。
着力文明创建:
好人彰显精神力量
见贤思齐,我们才能追光前行,共同书写社会的美好与和谐。做好对好人故事的挖掘,宣传好、报道好好人事迹,让好人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这是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自2021年7月开始,开封日报社与开封市委宣传部、开封市文明办联合在《开封日报》设立文明创建专版,开设《好人专栏》,辅以《文明开封》《道德模范》等栏目,刊发聚焦身边好人、深挖好人故事,以点带面、教育群众,彰显向上向善精神力量,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截至目前,文明创建专版已刊发150多个,相关好人消息、通讯、评论等已刊发310余篇,宣传开封好人近600名以及30多个先进集体。目前,开封好人新闻宣传已从《开封日报》纸媒逐步发展至开封日报社所属新媒体开封网、开封+客户端、开封日报微信微博账号、开封日报抖音号,以及开封发布平台、“学习强国”开封学习平台、开封文明网、文明开封微信微博账号等,全媒体宣传传播力大大增强、影响力快速提升,在全社会引起较好反响。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开封好人宣传也将更上一层楼,持续在改进文风上总结经验、再下功夫,在多形式宣传、创新宣传上多做文章。
注重叙事表达:
贴近贴近再贴近
危难之时,谁能挺身而出?群众需要,谁在义无反顾?开封好人用行动给出答案。他们以行动书写大爱,以善行温暖人心。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好人,宣传报道很容易一阵风吹,激不起涟漪,更谈不上示范引领。而我们采用故事化的表达,注重细节呈现、人物刻画以及场景再现,拉近了文字与心灵的距离,让好人形象更加鲜活,让好人精神更加立体。
贴近生活捕捉细节。从黑发到白丝,救护400多只野生鸟类的开封市龙亭区柳园口乡普通村民范运亭;自费20多万元熬制中药,送到疫情防控一线的何传义;三下机井,勇救不慎落井两岁幼童的普通村民陈瑞杰……这些由开封日报社记者撰写的全媒体作品,被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广泛转载推广,共同之处是故事化表达、细节上用力。
摒弃大而虚的“无私奉献”“一往无前”等字眼,把采访视角放在人物的语言、行为、背景、思想和性格上,能看到人物与环境、看到情感和行为、看到看不到的细节。
“这条河,是我的命、我的梦!干不动了,即使推着我,也要来转转。跟家人交代过了,老了就把骨灰撒在河里,继续和鸟做伴,守护这片土地。”开封黄河湿地的守护者范运亭,一度被家人和乡亲看作“傻子”,从20世纪90年代一路走来,他经历了太多,如果只是在一个冬季的巡河护鸟上切入,泯然众人矣。开封日报社记者往返10余趟,最长一次和范运亭待了一周,透过家人、邻居、森林警察等多角度,纵横向对比、鲜活式叙事,展现了“老范”这个“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人,心里亮堂,血液里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儿”的典型形象,引起媒体的关注。
贴近现场靠近群众。好人好事现场,记者往往不是第一目击者,得到线索时,事件已经发生,他人转述和回忆,往往受制于主观感受。这就需要记者走进事发地去还原、挖掘事实的本来面貌。2021年3月,在开封南苑小王屯村,何传义的义举在村民微信群聊中爆火,也在口口相传中成为免费送药的村医。得到线索,开封日报社记者做好防护驱车前往,揭开庐山真面。
贴近基层,走进群众,记者看到了不一样的何传义,原来他不仅大方,也很“抠门”,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他的“抠”是为了省钱给群众而选择亏待自己和家人的“抠门”。如果只是听听人们口中的何传义,真正的“何大夫”必定被碎片化信息淹没;如果不到现场去,而是直接动笔写一些感动、宽泛的模糊报道,这样可敬可亲的典型说服力就会大大降低。
现场,最贴近事实,最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感受第一道信息,萌生真切的感动,激发创作的灵感,从而写出最贴近现实的报道,彻底摒弃“不受待见”的废话、套话、空话。
拥抱新兴技术:
让正能量变大流量
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正能量的弘扬需要有效的传播、获得更大的流量,才能凝心聚力。开封日报社正是紧紧抓住时代发展契机,不仅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而且更加注重新媒体小屏传播,让正能量变大流量。
主流媒体守正创新。自2021年7月《开封日报》开设《好人专栏》以及《文明开封》《道德模范》等栏目外,开封日报社还注重运用视频号、客户端、网站等媒体矩阵,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搬到网上,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媒体力量。
在开封+客户端上,开封日报社通过开设《好人线索收集》《群众来信》等栏目,及时发掘群众身边好人好事,反映群众诉求和呼声,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2024年4月21日,当看到网友在后台留言“大梁门外西门郑羊双肠鲜汤店老板郑长春捡到外地游客巨额现金,拾金不昧品德高”时,开封日报社记者立即赶往现场,了解到4月20日晚,北京游客高先生在该店吃饭时遗失了装有3万多元现金的皮包,非常焦急,当晚就联系了郑长春,郑长春与其约定好时间将皮包完璧归赵。
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的这则好新闻,在开封日报全媒体平台头条推送,并得到《河南日报》、中国文明网等平台转载,引发广大游客对开封好人的热议、对开封文旅市场环境的认可,大家纷纷留言表示要到开封这座好人之城感受“温度”。
积极拥抱新平台。全媒体时代,传播是多主体的,除了各类主流媒体,还有全体互联网用户、机构类生产者、自媒体、社会化互联网平台等。这需要主流媒体跳出圈子拥抱全媒体时代,用好微博、抖音等平台,通过共情带动、价值认同来实现正能量的弘扬。近两年来,开封日报社在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在新闻表达中善于运用“青”言“青”语,注重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短视频方式,推出有谱、有料、有识、有趣、有情的好人宣传内容,精准传播主流价值,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2024年4月6日,在开封市杞县海河桥边一女孩不慎落水,其家人在河边焦急呼喊,69岁的陶顺国在危急时刻没有丝毫犹豫,脱下外套火速跳入水中,将人救了出来。得到消息后,开封日报社组织视频记者,把镜头对准老人,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巧妙借用非新闻语态,接地气又令人耳目一新,把救人和救人后的采访整合剪辑,制作出30多秒的短视频在抖音等平台发布,一度冲上了同城热搜。网友纷纷点赞:“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大爷这个‘公主抱’,是最美的。”
技术驱动高效传播。通过融合发展,开封日报社坚持技术赋能媒体,努力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主流党媒。
在好人报道中,开封日报社坚持用好网络传播新技术、新场景,推出一系列群众喜欢看、传播效果好的融媒佳作。如2023年的开封好人代表拜年视频网络刷屏,原因在于精准传播。通过大数据计算,根据受众人群特点,把采访稿件精细整理、视频素材深度加工、平台分发特色推荐等,精准投放于PC端、手机端,做到了精准直达、高效传播。
(作者单位:开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