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河南日报社推出新闻纪录片《我的剧场我的团》
草根演员也是红旗渠精神“筑堤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在太行山深处的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有一个名为“峡谷剧场”的民间剧团。这里的演员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素人,他们穿上戏服,便化身为20世纪60年代红旗渠工地上挥钎抡锤的修渠人,用最质朴的表演,诠释着流淌在林州人血脉里的红旗渠精神。
由河南日报社推出的新闻纪录片《我的剧场我的团》,记录下了这群草根演员的追梦故事。5月28日,该新闻纪录片推出当天,相关话题冲上微博河南热搜榜第五位,全网播放量突破1000万次,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众多媒体纷纷转载报道。
《我的剧场我的团》不仅是一部新闻纪录片,更是一份关于“如何传承红旗渠精神”的生动答案。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这部新闻纪录片的创作历程,采访了主创团队。
从一张破旧海报找到采访线索
今年3月初,为纪念“红旗渠通水六十周年”,河南日报社计划推出一系列大型主题报道,《今日消费》周刊的团队接到了挖掘普通人身上红旗渠精神的任务。《今日消费》周刊副总编辑刘磊说,时间紧张,团队成员起初一片茫然,感觉如同大海捞针。
3月21日,团队一行五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林州市石板岩镇,“备选了七八条线索,查阅了大量资料,即便不太满意,也只能硬着头皮调研。”刘磊说。
当天中午,团队在乡镇公路旁的一家面馆用餐时,发现墙上贴着一张因长期风吹雨淋而破烂不堪的海报,上面介绍了当地剧团演出《红旗渠》话剧的情况。这让团队嗅到了挖掘的可能,向面馆老板打听剧场位置后,他们见到了藏在深山峡谷里的峡谷剧场。
初次见到峡谷剧场的团长栗晓杰,主创团队便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健谈且条理清晰、逻辑顺畅、表达得体,能一两句话概况问题重点再展开细节,词句很少重复。”这让刘磊觉得采访这么多年,这种采访对象很难得。一聊才知道,栗晓杰是林州电视台的老记者、车佛沟村的驻村书记,还是剧团的团长和话剧《红旗渠》中杨贵书记的扮演者。
来到石板岩镇担任驻村书记后,学过表演、演过话剧的栗晓杰,总想着为游客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于是,他萌生了将话剧《红旗渠》搬进石板岩镇的念头。没有专业演员,他就在网上发布招募启事。消息传开,凭着对表演的热爱,镇上的农民、烧烤摊主、退休阿姨、餐厅服务员……这些不同职业的人纷纷响应加入。就这样,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根剧团,慢慢在大山里扎下了根。
“在前两天的采访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羞涩。”刘磊说。但一次演出时,主创团队在后台拍摄发现,演员兰萍大姐坐在能看到舞台的角落里,一边缝补破旧戏服,一边跟着台上演员学台词。“尽管她戏份不多甚至没有台词,但那一刻,我觉得大姐眼里有了光。”刘磊说。
他们的坚守感动主创团队
这个完全市场化的剧团,所有支出都依靠演出收入。在知名度不高、石板岩镇冬春季是旅游淡季的情况下,剧团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入不敷出。为了让剧团存活下去,栗晓杰带领团员们开启了用烧烤摊支撑剧团运转的自力更生模式。
《今日消费》周刊采访部主任刘林海说:“栗晓杰身为林州人,从小耳濡目染红旗渠的故事,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能饰演杨贵书记十几年,栗晓杰觉得是莫大的荣誉,即便现在演出的舞台小、观众少,只要能演,他就很知足。
从去年开始,为弥补营收亏空,团员们就一边摆烧烤摊,一边演话剧。主创团队融入其中,很容易被剧团的赤诚打动:排练时演员们互相帮助、彼此照顾;演出结束后一起吃“大锅饭”其乐融融;经费紧张时,退休教师自掏腰包垫付5万元支撑剧团运转;全剧团的人拿出家里多余的锅碗瓢盆、家用电器撑起最初的烧烤摊……在刘林海看来,“他们的坚守,是因热爱而产生的赤子之心最本真的样子。”
3月29日天气还冷,剧团成员一边准备晚上的演出,一边采购烧烤用料,忙碌得让主创团队都不知道要拍什么。晚上10点,烧烤摊已经没什么人了,栗晓杰安排年纪大的先回去休息了,他们几个再盯会儿。可到结束时,也没有等来下一桌客人。刘林海问栗晓杰,“今天烧烤能挣多少?”他笑着说,还没算账,看这客流估计没挣到钱。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等到夏天情况会好一点”。
因人员变动,剧团需要改剧本、重新编排、制作视频,这又是一笔3万元的开支,栗晓杰准备自己先垫上。他妻子面对采访时有些拘谨,当栗晓杰要钱时,虽难掩抱怨,最后还是把钱给他了。当被问及是否理解丈夫时,她叹了口气说:“他就是那样的人。”
拍摄结束故事还在继续
刘磊认为,这群草根演员身上有着强烈的“反差人生”。“从普通人到舞台上的修渠人,这种瞬间转换令人震撼。或许正因为他们大都是红旗渠的后代,这种反差背后是对舞台纯粹的热爱和对红旗渠精神最质朴的信仰。”
刘林海回忆,在青年洞拍摄时,栗晓杰当被问是否想到红旗渠精神时,他说:“我们林州人不喊口号,就去做。我们林州人都有这股子劲儿。”
十几天的朝夕相处,拍摄结束时,主创团队对栗晓杰和团员们充满不舍。回程路上,团队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红旗渠精神。刘林海对剧团里一位爷爷的描述印象深刻:“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跟老天爷斗,那真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当时放了学就往山上跑,能搬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哪怕给干活儿的大人递一碗水,也是有用的。”
经过几易其稿,纪录片终于上线,一经发布好评如潮,很多人询问剧场位置想去看看。“世事沧桑,我们不知道这个剧场会不会变好,但打心底里,我们希望它更好,我们希望它能场场爆满,希望每个剧团的成员都能得偿所愿。”刘磊说,今年首演当天,演出结束后掌声持续很久,很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走出剧场最后一刻还回头向演员挥手致意。“那一刻便能明白,他们不是在‘演’红旗渠,而是在用生命重现父辈的信仰。红旗渠精神正如红旗渠本身,60年来一直默默流淌在林州人的血脉里。”
“好的故事总是在街头巷尾的默默无声处,栗晓杰看似是我们整个职业生涯的一次偶然,但更像是一次必然。走过去,听进去,聊下去才能让故事鲜活,才能在一张海报、一次偶然中读懂时代风云,记录世事沧桑。”刘磊说,“距离我们拍摄结束,已经过去了100多天,栗晓杰告诉我们,他的剧团有了更多的观众,很多人是慕名而来。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主创团队都很欣慰。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关注到他们,助力这份歌唱红旗渠的纯粹,走出困境,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