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外合拍纪录片:
用影像传递思想
时间:2025-07-16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文学肩负着“文以载道”之重任。纪录片作为生动的文化载体,同样具备“载道”功能。自2020年起,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持续加强与东盟国家主流电视媒体的合作,双方合拍多部社会人文、自然生态类纪录片。通过这一方式,直观且深入地呈现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社会风貌、文化特色以及经贸成果,促进东盟国家民众对中国发展理念、价值观念的理解,减少文化隔阂与误解,增进彼此认同。
思想传播更进一步
近年来,广西台国际频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策划并实施了多个中外合拍纪录片项目。例如,为宣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老挝、柬埔寨、泰国国家电视台合拍《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为纪念“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10周年,与印尼国家电视台合拍《海上丝路—天涯比邻》等。这些中外合拍纪录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中国在相关理念指引下的实践成果与外方的积极评价。
中外合拍纪录片的跨国播出,有效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渠道。广西台国际频道的合拍纪录片就多选择在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时间节点播出,如《南溪河畔Ⅱ》《喜结莲荔》《永恒的朋友》《志同道合》分别于中越建交75周年、中马建交50周年、中柬建交65周年、中老建交60周年建交纪念日期间在当地国家电视台播出。这样不仅能将中方的思想理念恰逢其时地传播出去,而且更易引发周边国家媒体的关注与转载,形成辐射效应,传播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通过合拍纪录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诸多重要理念得以生动呈现。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一湾一世界》《光阴的故事——切水不断》等多部合拍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环保、文化交流等广泛领域的合作实例,深入阐述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行动及其深远意义。
尊重文化差异特性
对文化交流而言,合拍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中外沟通互鉴的过程。东盟国家媒体可以借鉴中国主流电视媒体的发展经验,中国媒体人也能吸收融合东盟国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创作风格,双方制作团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拍摄内容方面,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诸多差异。例如,某些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在不同国家的解读可能存在偏差,影响了影片思想内容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在纪录片合拍过程中,双方应加强前期沟通与调研。制作团队需深入了解合拍对象国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受众需求,确保选题和内容能够引起共鸣。同时,在表达方式上要注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避免过于晦涩或具有强烈本土色彩的表述。此外,还可邀请当地专家和民众参与纪录片的创作,从不同视角提出建议,增强影片的文化适应性。
传播平台方面,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如何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提高纪录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和时效性存在一定局限,难以满足年轻一代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制作团队利用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纪录片的精彩片段、幕后花絮等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同时,结合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互动性。此外,还可与国际知名媒体机构和平台合作,扩大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范围。
拓展后续项目空间
未来,广西台国际频道与东盟国家的合拍纪录片合作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一方面,在题材挖掘上,可进一步聚焦民生细微之处,讲述普通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奋斗故事与生活变迁。比如,拍摄中国与东盟国家民间手工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展现文化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发展,传递中国文化中对传统技艺的珍视以及创新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强化青少年群体的针对性传播。制作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相关内容,融入趣味性元素,通过动画、情景短剧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成就以及发展理念。这有助于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友好交流的种子,为未来的长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在中外合拍纪录片的过程中,建立长效评估机制至关重要。通过收集观众反馈、分析传播数据等方式,精准评估每部纪录片在思想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依据评估结果,优化后续项目的策划与制作,不断提升合拍纪录片的质量与影响力。
中外合拍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合作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对未来合作方向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合拍纪录片将继续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桥梁,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强大的文化力量,让“影像”传递的“思想”跨越国界,深入人心。
(作者系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