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书院行》中的追光与新生——

青春续文脉开卷见神州

作者:罗懿 时间:2025-07-16

初夏时节,湖南卫视与芒果TV推出了又一文化节目力作——《少年书院行》。节目中,一群心怀梦想的少年学子和主持人郑方一一起化身“书院寻访人”,在知名专家学者的陪同下,踏入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古老书院,旨在通过一场场青春与传统的对话,搭建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青春的桥梁,开启一次跨越代际、贯通古今的思想碰撞之旅。

节目一经推出就热度“出圈”,播出7期斩获酷云省级卫视收视第一,全网热搜75个,#少年书院行#全网相关话题词话题量2.5亿+,多家主流媒体及机构相继点赞节目,称“在AI技术的加持下,《少年书院行》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探寻中华文脉的精神密码”。


  精神传承:少年与历史双向奔赴


在《少年书院行》中,少年们不再是文化传递的终点,而是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联结的纽带。在第一站岳麓书院中,15岁的郭尔乐站在岳麓书院讲堂,对着“道南正脉”匾额侃侃而谈,这位自小浸润儒家经典的少年,早已将“朱张会讲”的历史细节融入血液。在白鹿洞书院朱子祠内,13岁的谢昭雨橦如数家珍地剖析匾额背后的历史密码,还给古人们带来了现代的礼物,生动又鲜活。更令人动容的是李美瑶,这位7岁就在沈阳故宫担任讲解员的“故事高手”,在嵩阳书院的古柏下重现宋神宗被程颢讲学“硬控”的轶事,绘声绘色的讲述让千年典故鲜活跳跃。

这些少年打破了传统文化节目中“受教者”的刻板定位,当他们漫步在书院的青石板路上,书院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在向少年们诉说着历史。当少年们开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理解这些文化符号时,传统文化就已经在他们心中悄然埋下了萌芽的种子。他们用少年的敏锐感知力,在历史遗存的缝隙中寻找文化密码,古老的书院也仿佛被注入新鲜血液——这不仅是青春与历史的相遇,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重组。


  知识互动:文化传播的破冰之旅


为了让少年们更好地理解书院文化,节目组精心设计了诸多互动环节,为文化传承架设古今共鸣的桥梁。当少年们体验书院生活,细读清代的学规时,惊讶地发现,其中与现代学生守则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原来古人的智慧与教诲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这个过程中,少年们的思维被激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例如,在朱子祠的特别任务中,少年们需要与朱熹自画像合影,并效仿先贤自省精神创作当代“朋友圈文案”。当“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训遇见“九宫格配文”的现代表达,自省精神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中获得新生:郭尔乐写下“今日见朱子,方知慎独非独处”;谢昭雨橦配文“千年对视,见贤思齐焉”;李美瑶则感悟“格物致知,当从手机屏幕移向天地万物”……这些文案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感叹:“古人自省有戒尺,今人自省有朋友圈,形式虽变,精神永存。”

节目中的互动设计如同一把把精巧的钥匙。在考亭书院的“典籍寻宝”环节,少年们根据古籍线索寻找隐藏在建筑中的文化密码;在石鼓书院的“拓片体验”中,少年们亲手制作书院碑刻拓本,将文化印记带回家;应天书院的“飞花令”挑战,则让古典诗词在少年们的唇齿间焕发新生。这些设计消解了文化传播的距离感,让网友直呼渴望“复刻这种家庭研学”。


  科技创新:AI赋能照亮古老智慧


《少年书院行》更借助AI之力,让沉睡的文脉在数字光影中重新“开口说话”。节目组深耕典籍,以高精度AI复原了“程门立雪”的赤诚、“白鹿伴读”的孤诣、“深夜护匾”的壮怀。尤为震撼的是对“朱张会讲”这一南宋思想盛事的复原——AI不仅重现了“座不能容,溢于户外”的现场,更通过深度学习海量文献,生成了契合朱、张二人思想与语言风格的精彩对话,让观众得以亲聆那场“君子和而不同”的千古交锋。这一刻,厚重的历史终于得以轻盈起舞,科技真正成为照亮古老智慧的一束强光。

更令人惊叹的是,AI还捕捉到文献中记载的细节——朱熹激昂时手指微颤,张栻沉思时轻抚书卷,连窗外渐暗的天色都与史料记载的“连日论道”完全吻合。当谢昭雨橦站在复原场景前,将自己用AI生成的“朱张合影”投射到历史现场时,时空的壁垒在科技之力下轰然倒塌。这些技术创新让网友感叹:“沉睡的文脉开口说话,厚重的历史也轻盈起舞了。”

目前,节目已经探访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三大书院。当少年团中的郭尔乐在岳麓书院讲堂背诵先贤语录,当谢昭雨橦用AI连接古今哲人,当李美瑶的故事引得游人驻足……对于如何坚守文化根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少年书院行》出了一份充满希望的答卷——让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以青春之力激活古老文明,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未来,节目将继续挖掘更多文化宝藏,引领更多年轻人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茁壮成长,让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者单位:湖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