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触摸中国经济脉搏

作者:南方日报社记者 许宁宁 钟哲 时间:2025-07-15

许宁宁

  钟哲


  暑气裹着海风,像一团蓬勃的生命力,扑在岭南的每个角落。日前,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东。在为期7天、奔赴10城的调研行程中,百余名记者对“活力”二字进行了沉浸式解码。

  我们发现,“活力”二字,就在最平凡的角落里、最鲜活的日常中——那是车间里机械臂划出的弧光,是实验室中数据流跳动的荧光,也是企业家谈及订单时眼中闪烁的亮光。

  在广东熠日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总经理赖锦圣举起一盏舞台灯,灯光在他掌心流转出七彩光谱。“欧美客户宁愿承担30%的关税也要锁定我们的产品。”车间里,工人们调试的已不是简单的灯具,而是融合了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光影系统。

  这不禁令人想起珠三角无数代工厂的变迁史——从贴牌加工到自主创新,传统制造业正在不断向上攀登。当科技创新渗入骨血,厚重的制造业基座反而成为转型的优势,就像榕树的气根扎入泥土,又能向上生长出新的枝干。

  “我们能够与海外客户共同制定工艺、设计产品和定义设备,起到主导作用。”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卢家红表示,该企业目前已在德国、波兰、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成立子公司或办事处,拓展建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生产基地,以满足客户本土化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需求。

  作为“世界工厂”的广东,扬帆出海的故事中书写了新的篇章:向全世界输出的不只有产品,还包括技术标准、行业规范以及工业能力。

  身高1.38米的众擎PM01人形机器人“耍”起了《功夫》里的经典舞步,关节转动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像个想秀技的孩子。

  “预计未来3—5年内,人形机器人将在家庭场景进行落地,如康养、照顾小孩、家务整理等。”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姚艾文认为,未来机器人不仅能够根据用户个人喜好进行定制化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了解用户喜好,还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扮演不同角色,提供情绪价值和精细化服务。

  掏出手机,点开出行平台,就可以“丝滑”打到没有驾驶员也没有安全员的小马智行全无人自动驾驶出租车。小马智行启用广州市中心往返白云机场、广州南站的运营线路,常常“一车难求”。

  小马智行副总裁、智慧物流总经理贺星介绍,小马智行目前有超过250辆Ro-botaxi(自动驾驶汽车)和190多辆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累计超4500万公里的全球自动驾驶路测里程。今年,小马智行计划将Robotaxi车队规模扩至1000辆,未来有望实现“单车盈亏平衡”。

  在广东,未来产业正从实验室里的概念,逐步变为带着体温的商业化实践,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陕西姑娘刘诗美如今就职于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来广东工作几年,她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在广东,机会特别多。这里技术迭代非常快。这种变化,会逼着我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另外,广东的薪资水平、医疗教育都很有吸引力。”刘诗美说。

  广东正在“筑巢引凤”,更要“为凤筑巢”,实现人才和城市的双向奔赴、共生共舞。

  当传统与新兴产业的迭代周期从“年”压缩到“月”,当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缩短为“一栋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已然浮现:不是抛弃旧地图,而是在奔跑中绘制新大陆。

  这份活力藏在“销售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不懈攻坚里,藏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场景的每个角落,更藏在每个赶订单的深夜、每个忙着参与展会的清晨。这不是某个城市的故事,而是中国经济正在写就的鲜活注脚——在向“新”突围的路上,每一份专注,都是活力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