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故事里感受北京创新温度

作者: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杜壮 时间:2025-07-15

杜壮(右一)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采访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徐凯。

张洽棠摄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站之行。这次调研一路走来的最深感受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关于发展与改革的生动故事,正蕴藏在无数细节之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这5年时光,足以让改革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翻阅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活力”二字在正文中出现了45次。紧密的调研行程中,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场景串起的,是中国经济韧性、活力与创造力最真实的模样。

在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约30平方米的展厅里,“智神星二号”火箭模型静静伫立,公司执行总裁夏东坤站在略显拥挤的展厅里说“一花争春不是春”。

这句感慨,恰是北京产业改革深水区里最生动的注脚。作为一家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的野心从不止于单次发射的成功。夏东坤说:“只有更多主体参与竞争合作,产业基础才能扎得更牢。”

从“一花独放”到“百花齐放”,正是北京用集群之力叩开“太空入口”的改革思路,就像展厅里那枚火箭模型,单看是科技结晶,放进北京商业航天“南箭北星”产业网络里,才真正彰显出逐梦苍穹的坚实底气。

在小米汽车超级工厂,700多台机器人参与零件运输和汽车组装,每76秒一块通红的铝合金溶液就蜕变为车身骨架。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表示:“北京的‘软’环境、‘硬’政策支持,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北京这片沃土的营商环境和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这座工厂的“分秒必争”正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缩影。

这样的“北京速度”,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里更显鲜活。当我们走进示范区创新运营中心,巨大的云控平台屏幕上,近1100台入网车辆的通行信息正实时跳动——这是连接车路云的“中枢大脑”,每一秒都在汇总车辆上报的位置、速度、路况,小到一次急刹,大到路段拥堵,都逃不过它的“眼睛”。监管无死角的背后,是北京在自动驾驶领域打破传统管理边界的改革魄力:不等技术完全成熟再定规则,而是边探索边完善,让车、路、云在动态适配中共同进化。

这次调研,我既重逢了不少5年前采访时就已在布局相关产业的老朋友,也结识了许多正备战未来产业的新朋友。谈及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技术路线图,这些企业老总眼中少了速胜的焦躁,多了深耕的笃定。而这些“看得远、沉得住气、敢投入”的身影,在高端医疗器械的激光游走、人形机器人的关节咬合间,构筑起新质生产力最坚硬的基石。

“北京的科技创新基本格局已经跟过去不太一样了,既有‘高大上’,又有‘早小美’,既有洋气、贵气,还有地气、底气。”参与此次调研的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认为,北京的优势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调研行还在继续,而北京的故事早已不止于“活力”二字。它在关键技术的突破里,在产业集群的生长里,在改革向深水区迈进的每一步里,写着一个城市对未来的回答——那里有星辰大海的邀约,更有脚踏实地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