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鄂湘贵5省党报联合推出《共话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题报道:
共话长江绿色发展
时间:2025-07-15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讲好生态故事、传播绿色价值,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课题。
近日,江苏、安徽、湖北、湖南、贵州5省党报联合推出《共话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题报道,集中展现了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省份绿色发展中的共识与多样性。这一报道形式不仅丰富了生态叙事,也展现出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引导主流舆论的媒体担当。
同题共写形成区域合力
此次5省党报的联合报道,最鲜明的特征是“共题共写、各展其长”。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这一共同主题下,各省党报根据本省实际,从生态修复、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等角度切入,构建出一个结构多元、内容互补的报道矩阵,展现出“共中有别、别中有合”的传播格局。这种同题共写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区域媒体各自为政的局限,提升了舆论引导的整合力和穿透力。
在报道中可以看到,《新华日报》侧重于江苏的工业腾退和生态补偿,《贵州日报》强调贵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徽日报》聚焦江豚回归安徽与水质监测,《湖北日报》展示湖北城市滨水空间治理成效,《湖南日报》突出湖南的林地碳汇和“生态+产业”模式。
各地报道方向虽不同,但共同指向绿色发展的主题主线,这不仅体现了地方党报因地制宜讲述发展实践的能力,也彰显了主流媒体围绕国家战略形成传播合力的水平。相较于独立呈现的单篇报道,这样的联合报道在议程设置上更具整体感和系统性,容易引发广泛共鸣。
可以说,这样跨区域新闻联动,不仅拓展了区域融合传播的实践空间,也为党报在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以“合唱”之力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主流舆论的整体声量提供了参考。
绿色议题述说发展主线
此次《共话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题报道的另一重要突破,在于其将绿色发展不再仅作为生态话题孤立呈现,而是置于国家高质量发展主线中进行系统讲述,改变了以往“就环保谈环保”的单点式表达路径。
例如,《新华日报》在报道中不仅展示了江苏沿江化工企业的集中退出,而且呈现了腾退后如何通过指标调剂、产业导入实现高质量再发展。这种生态修复与空间重构的路径,不仅展现了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体现了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贵州日报》在讲述贵州故事时,则在描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同时,强调绿色覆盖率提升带动经济的增长,将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新质生产力”成为贯穿5省党报报道的关键词,从绿色金融、清洁能源到生态旅游与高端制造融合,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报道通过具体案例,将抽象政策具象化、生活化,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传播闭环,展现出主流媒体在内容供给侧的优化能力与议题设置的前瞻视角。这种多维度的绿色发展叙事,不仅为地方经验提供了展现平台,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绿色发展与经济转型并行的生动画卷。
生态叙事更重情境共鸣
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媒体不仅仅要传递信息,更要通过生动的叙事形式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让绿色发展的理念真正触动人心。
此次5省党报联合推出的报道,注重突出“人的主体性”,通过具体的地方实践和情境化的描绘,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使得生态保护的理念更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例如,《湖北日报》在报道中特别指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由不足10平方米提升至120平方米”;《湖南日报》讲述“穿山甲重回原始林”的背后,是村民退耕还林的主动选择。这些内容既符合新闻真实性要求,又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表达优势,使绿色话题更易引发受众共情。
此外,纵观《共话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题报道可以发现,5省党报在报道中普遍克服了过去生态新闻“术语化、模板化”的问题,更多采用故事化、口语化、具象化的叙述手法,这也实现让政策内容“向下走”,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记得住”。可以说,这些报道通过传播手段和表达风格的优化,不仅增强了绿色新闻的社会抵达力,也提升了主流价值观的润物无声之效。
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顶层设计,又需全民共识。而生态报道不仅是科学和政策的传递,它还是文化与价值观的再构建。在人和自然关系不断重塑的当下,新闻表达也应成为连接现实与理念的重要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既是传播者,更是建设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共话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题报道不仅是一篇新闻报道,更是一种绿色传播方式的探索样本。它告诉我们,只有从“讲政策”转向“讲故事”,从“自说自话”走向“共鸣共情”,生态话语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