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

以独特叙事张力和厚重内涵呈现抗战画卷

作者:王振江 王驰 时间:2025-07-15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当历史的指针指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军报》自5月8日起连续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如青铜铸碑,在厚重版面上重燃那段血火交织的民族记忆。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它紧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以政论散文的深刻、亲历报道的鲜活,唤醒沉睡的抗战记忆,让模糊的英雄面容重显棱角;其铭刻的不仅是胜利荣光,更是民族与军队在血火中熔铸的精神密码和磅礴伟力。这份兼具思想厚度与青铜质感的特刊,赢得军内外读者好评。


封面文章:以政论文笔法书写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


特刊每期设4个版面,封面文章由资深记者、军史专家、文化名家等联袂撰写。作者运用政论文笔法,按照抗战重大历史事件脉络,勾勒出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这组文章是特刊的“灵魂”与“纲领”——既有政论的宏大叙事、思想高度与历史站位,又有散文的文学感染力、情感浓度与画面张力。

以《把伟大胜利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与《沧桑山河风雪战旗》为例,其多维度叙事特点鲜明:一是文体融合的创新。前者侧重全球史观的政论架构,后者偏向意象化的文学表达,形成刚柔相济的叙事张力。二是历史纵深的立体构建。前者以“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百团大战1824次鏖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转战1500公里”等精准数据为支撑,明确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构建宏观历史坐标;后者聚焦九一八事变后江桥抗战中马占山部“血战半月歼敌数千”、土龙山农民暴动“伏击饭塚大佐”、小孤山十二烈士“枯井里的震天口号”等具体场景,以微观叙事串联东北抗战全程,既填补了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记忆空白”,也让宏大历史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三是现实指向的精准发力。两篇文章均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辨析与话语权争夺,在史实论证中筑牢精神防线,明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种现实指向本质上是一场“记忆保卫战”——用史实铸成抵御虚无主义的铠甲,以精神火种照亮未来道路,让“铭记历史”成为“开创未来”的起点。

优秀的政论文既是历史的青铜拓片,也是时代的预警雷达。它们以文学温度柔化政论刚性,以历史深度强化现实锐度,最终在版面上铸就兼具思想重量与审美张力的抗战史诗。


融合报道:跳出宏大叙事以生动故事诠释抗战精神


特刊中间两个版面采用连版设计,以亲历式融合报道搭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通道。这组报道跳出“大历史”“大成就”的刻板叙事,摒弃冗繁说教与枯燥罗列,以寻访脚步丈量历史纵深,以还原笔触激活沉睡记忆。如同地质勘探者向历史河床打入探头,记者既打捞抗战烽火中的峥嵘瞬间,也记录今日重访的现实回响,将两者熔铸成带体温的鲜活故事——通过这种叙事,让抗战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精神实体。

主打专栏“胜利之光·战地记者追寻人民军队战斗步伐”是融合报道的范本。该系列由《红色地标回访》《航拍红色地标》等亲历报道及互动新媒体产品构成,《解放军报》组织记者重访人民军队抗战时期征战、驻留过的红色地标,同时追踪新时代强军征程的足迹。记者以“现在时”视角回望“过去时”,用新闻敏锐捕捉历史肌理,在“昨天”与“今天”的时空交织中,既让历史场景重现画面感,又为时代记忆补上血肉细节。这种叙事既是对军队红色血脉的溯源,也是对精神坐标的校准、胜利密码的破译,更是以新视角完成对历史的诠释、当下的记录与未来的启迪。

以《走近瓦窑堡:转折关头,谁主沉浮》为例,该报道未停留在瓦窑堡会议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石碾子前的沉思”“红军东征路线图与当代官兵行军轨迹的重叠”等细节,构建立体叙事网络。尤其将当年“筹粮700石、蔬菜8万斤、缝制衣服3000套”的军民鱼水情,与今日“风力发电机照亮黄土高坡”“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落地老区”的新貌相对照,让“党的不懈奋斗,正引领着这片大地走进新的春天”的命题有了跨越时空的说服力。

《凝望抗大:身居窑洞里,放眼看世界》同样颇具叙事张力。报道以“窑洞大学”为支点,一边还原抗大学员“用白土当粉笔、子弹壳作蘸水笔”的办学场景,一边展现国防大学学员陈媛媛看到《特种作战概要》旧书时的震撼——84年前抗大开设的特种兵科,竟与当代特种作战训练课目遥相呼应。这种“历史超前性”通过毛泽东同志讲授战略课时的手稿与飞过天安门上空的歼-20战机的蒙太奇对接、《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与新时代《强军战歌》的声浪叠印,生动诠释了“身居窑洞时的眼光,早已望向未来”。

这些融合报道的精妙之处,在于让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瓦窑堡的石碾子仍在碾磨时光,抗大的窑洞依旧透着灯火,而当代军人的臂章、老区孩子的笑脸、跨越山海的物流快车,都是历史叙事的“现在进行时”。这种以故事承载精神,以细节见证初心的方式,既保留历史厚重感,又赋予其时代鲜活度,最终让抗战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成为照亮未来的不灭火种。


视觉记忆:聚焦微观个体以鲜活形象重述英雄传奇


特刊最后一个版面为视觉记忆,如同穿越时空的窗口,以鲜活形象重述英雄传奇。《回望·抗战烽烟》《寻访·抗战遗址》《铭记·抗战文物》《AI致敬·再现英雄》等栏目,依托军媒独家历史影像,将泛黄的记忆碎片拼接重组,再现震撼人心的抗战瞬间。

这组内容紧扣军队与军人的精神纽带,以细腻笔触挖掘英雄人物的尘封故事。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细节,化作叩击心灵的力量:战地记者镜头下冲锋的身影、见证历史的珍贵档案、纸短情长的抗战家书……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如精神丰碑,在历史深处矗立,让读者在凝视英雄面容时触摸信仰温度,于红色精神谱系中完成灵魂淬炼。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报》在特刊中还创新运用AI技术修复抗战英雄照片。通过精密修复与智能还原,那些因战火、岁月而模糊的面容重焕神采,褪色的黑白影像有了鲜活色彩,僵硬的神态重现坚毅光芒,让英雄风采以更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让不朽精神在数字时代激荡出新的回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熔铸政论之魂、探访之诚和铭刻之精,让读者再次回望那群站立在岁月深处的巍峨雕像,重拾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记忆。在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国际格局风云激荡的当下,这份特刊是一次精神“再武装”,其价值远超纪念本身。它告诉我们:80年前的浴血荣光,不仅铭刻在史册上,更应熔铸于民族集体血脉中,成为面对惊涛骇浪时“风雨侵衣骨更硬”的坚韧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魄。

(作者王振江系解放军报社总编室编辑,王驰系总编室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