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如何凝聚地域精神
时间:2025-07-15
“敬业奉献、猛进如潮”,今年是浙江嘉兴海宁市确立“海宁精神”30周年。30年来,“海宁精神”彰显了海宁颇具特色的地域风貌,越喊越鼓舞人心,越喊越激励斗志。浙江嘉兴海宁市传媒中心作为地方媒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地域精神构建与引领的责任。
做地域精神建设的“推动者”
1994年5月,海宁市委通过市级新闻媒体,公开向全体市民征集“海宁精神”表述语言,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两个月时间,共收到市民提议“海宁精神”表述语言180多条。
经过优选、总结提炼,1995年2月,海宁市委下发《关于大力倡导和弘扬“海宁精神”的通知》,正式明确“敬业奉献、猛进如潮”为“海宁精神”。
有学者撰文表示,内嵌在政治结构之内的媒体系统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担负着引领政治方向、宣传思想信念、传播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舆论等重要职责,对维护执政合法性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地域精神的建设过程中,地方媒体不仅要充当“发起者”,配合地方党委与政府发动群众讨论与提炼地域精神内核,还需作为“参与者”与“推动者”,以地域精神为灵魂,做好传承、发扬及升华工作。
多维度构建地域精神传播体系
以文化报道延续地域精神根脉。地方精神是立足于地域性、历史继承性和当代性的基础上的,对地域文化的一种高度凝练。海宁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江南小城,孕育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也成为海宁媒体构建地域精神的重要内容。对内,通过创办副刊,寻找传统人文及历史根脉,传承、弘扬海宁地域精神。对外,通过举办多项活动,打响地方名片。
例如,对《海宁潮》副刊进行全新改版,由原先的每周3个版,增加至每周6个版,刊发稿件更多元、题材更丰富,涵盖海宁历史、名人事迹、古籍著述、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在金庸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海宁市传媒中心通过开设“金庸百年百年金庸”专栏,推出“金庸的亲戚圈”系列报道、“你最喜爱的金庸作品”海采活动等,承办的“赤子心家乡情”金庸百年纪念展,更是多元化展陈珍贵手稿、照片等,每日吸引游客万余人次,进一步扩大金庸武侠文化影响。
以主题报道塑造主流价值观。海宁市传媒中心通过弘扬主旋律、展示新气象、报道大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地域精神的影响力、渗透力。
例如,2024年初,全新推出全媒体深度栏目《观潮》,累计刊播报道60余篇,全网阅读量破百万。栏目因变“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为“说你想听”的双向互动,并以内容为导向,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共同发力,创作出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精品佳作。如《新到任海宁市委书记首站调研为何去了这里》《海宁一位副局长的22张机票》等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深度报道广受好评。
在传播地域精神中,海宁市传媒中心还十分注重持续放大声量,通过组建国际传播专班,打造了2个机构账号、12个个人账号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矩阵。在海宁经营企业的马来西亚籍企业家蔡庆鑫亮相在浙江省国传中心推出的《机遇中国外商说》栏目后,27条视频获外交部有关驻外使节转发,最高点击量达22万。
以人物报道彰显地域精神内涵。在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基础上,海宁市传媒中心将更多目光投向了各类普通人。
2015年《海宁日报》实施新一轮改革,报纸B叠“新民生”改版为“爱海宁”,体现开放众筹、开门办报理念,集中展现了普通人敬业、爱岗、奉献、乐于助人、努力奋斗、乐观向上等精神品质,很好地诠释了“敬业奉献”的“海宁精神”。有“最美嘉兴人”的海宁医生张尹佳,用专业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的故事,也有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尽心为群众办好关心事,带领“问题社区”走上逆袭路的奋斗历程。
在报道中,“爱海宁”不仅体现的是新老海宁人对海宁这片土地的热爱,也体现了海宁这座城市对每一个人的关爱与关注。例如,“弄潮儿成长计划”连续开展16年,送出助学金和助学物品累计总价值超200万元,累计资助学生400人次。全媒体互动帮办栏目《潮帮办》创办3年多来,坚持倾听百姓心声,为民排忧解难的初衷,累计刊播报道近200条次,将党媒的视线更多地投入民生报道领域。
多形式强化地域精神传播格局
针对媒体生态的巨大变化,海宁市传媒中心通过重新整合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地域精神的议题设置及弘扬。
整合渠道,构建立体传播网络。县融成立以后,海宁市传媒中心深度融合报、台、网、微、端等平台资源,打造“大潮”融媒矩阵,全方位展现海宁经济社会发展新形象。目前,海宁市传媒中心客户端、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等“大潮”融媒矩阵总用户数突破200万,构建起主流价值的立体传播网络。
此外,海宁市传媒中心还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通过新闻客户端进行整合,使其形成放射状的影响流,使地域精神的传播效果进一步放大——
开辟“潮社区”UGC板块,页面浏览量超450万人次,推出话题超150个,用户发帖量平均每天70条,累计发帖量超4万条,累计点赞量超100万,已成为海宁目前最热的移动端互动社区阵地。
组建“大潮拍客”队伍,凝聚300多名热爱摄影、热爱生活的本土拍客。他们所拍摄的美图、视频也被广泛用到各个端口:每天的“你好海宁”微信、客户端配图、报纸端的头版新闻照以及“看大潮”视觉版、电视新闻的片尾拉滚等,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生产。
2024年,海宁市传媒中心又在大潮客户端引入“大潮大V”,14位海宁网红先后入驻,一起群聚在大潮客户端上,分享“潮”生活,展现“潮”态度。
技术赋能,创新传播形式。为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的能力,海宁市传媒中心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将重要稿件优先在移动端发布,并广泛运用短视频、H5等新技术,扩大媒体传播力。
例如,围绕重点报道、热点话题,开设竖屏短视频栏目《大潮WE唠个》,以主播出镜的形式,说新鲜、聊热点、评网事,《中亚之行,海宁带回了什么》《许村家纺的“72变”》等短视频产品,通过多样化展示,让原本沉闷的时政新闻动起来、活起来。
再如,围绕文化类主题创新表达,开设短视频栏目《写信给你》,讲述海宁文化。利用航拍、动画、Vlog等丰富报道形式,围绕海宁记忆,通过AI使老照片活化,推出短视频《那些年,海宁人进过的厂》;紧扣“共同富裕”主题,策划推出“潮妹城铁西游记”,沉浸式的体验、拟人化的新颖表达让创意H5参与互动人次超30万。
议程设置,提升传播精准度。针对多元化传播这一特点,海宁市传媒中心挖掘新闻富矿,深耕厚重主题,设置新的舆论热点。
例如,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出“推窗见潮——中国式现代化海宁实践”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引入大潮观察团,从百姓视角出发,讲述获得感和幸福感;引入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大潮专家团,点评海宁各项特色工作背后的打拼故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海宁路径,进一步提升对于重大报道的深度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