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存丛书”再添新作《儿戏》——

以系统性出版构建“乡村文化档案馆”

作者:许晓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4

  广西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中国乡存丛书”的第10部作品《儿戏》。这本书是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南方乡村的40多种儿童游戏为切入点,记录乡村集体记忆,推动文化传承的诚意之作。

  “中国乡存丛书”是广西人民出版社近年来持续打造的重点项目,作为一套全面记录乡村文化的大型乡村文化丛书,它深度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多维度、全景式视角展开乡村文化图谱的编纂,设计精美,具有鲜明的特色。

  缘起:留存乡村文化记忆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习俗等也随之改变,乡村的文化传统与生活记忆面临着逐渐消逝的挑战,我们编辑团队意识到保护这些乡村文化传统的紧迫性,由此萌生了策划“中国乡存丛书”的想法,旨在以文字为载体,系统记录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与人文风貌。基于此,我们启动“中国乡存丛书”出版项目,期望通过系统性的出版工作,为乡村文化构建一座“文化档案馆”。

  这套丛书的作者均为有着丰富乡村记忆和乡土情怀的实力作家,致力于以文学的细腻笔触记录乡村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餐一食、一器一物,书写乡土中国与乡愁,以人文视角观照农村的变迁,为乡村立传,为变迁中的中国保留一份纯真而美好的乡土记忆。

  “中国乡存丛书”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系列,内容覆盖生产方式、民俗生活、传统游戏等多个领域。《瓦檐下的旧器物》《老家什》回顾农村生产生活器具的历史价值,《节庆里的故乡》留存民俗仪式的文化基因,《一个村庄的食单》记录湘南农村的日常饮食,《舍陂记》《庄稼人》以个体命运展现农民群体的生存图景,《儿戏》通过传统游戏揭示儿童文化的深层内涵……这些作品相互补充,通过多维度的叙事视角与艺术表达形式形成有机互补,在时间维度上串联起代际传承的集体记忆,为读者了解当代中国南方乡村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源。

  匠心:打造文化精品

  “中国乡存丛书”出版至今,作者们无不具备深厚的乡村生活阅历,拥有成熟的文字表达能力,怀有强烈的文化传承使命感。如乡土作家黄孝纪收入“中国乡存丛书”的一系列作品,就是以家乡八公分村为蓝本创作的。他在新作《庄稼人》中刻画了家乡近40位农民的人生轨迹,讲述他们与老行当之间的命运牵连,深情呈现湘南乡村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广西作家侯珏在《儿戏》中聚焦传统游戏,通过对做叶子风车等游戏的回忆,复原了桂北山区孩童的游戏图景,重现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作者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进行创作,赋予他们的文字鲜活的生命力,也使得这套丛书生动易读,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编辑过程中,编辑们从内容编排、装帧设计上下功夫,注重使图书内容与形式相互成全,呈现故事感,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如“中国乡存丛书”的开篇之作《瓦檐下的旧器物》,作者黄孝纪对故乡的日常旧器物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细腻而深情的描述,立体展示了几代人历经的南方农耕岁月,堪称一部别样的南方农村生活史。

  为配合书中内容,编辑邀请曾获“世界最美的书”奖项的设计师操刀,内文采用接近泥土色的复古牛皮纸,裸背书脊使图书充满质朴气质,富有年代特色和乡土气息;同时,为整本书配了70余幅精美手绘插图和怀旧艺术剪影,依据器物形状做出相应编排的文字版式,给读者立体化的视觉冲击。在整体装帧设计上,“中国乡存丛书”秉承质朴庄重的风格,多采用牛皮纸等朴素的材料,插画融入水彩、木刻版画等艺术形式,体现这套丛书的特质,注重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中国乡存丛书”出版后,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突破。这套丛书的作品,先后荣获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众多奖项,入选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书业年度评选提名图书等众多榜单。同时,多个品种多次重印,数字阅读产品、有声书也在筹备之中。

  展望:延续文化传承

  做好主题出版是时代赋予出版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也是出版界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土文学主题出版读物数量逐步增加,乡土文学主题出版读物必将更受重视。

  “中国乡存丛书”坚持存续乡土记忆的主旨,对未来将推出的品种,在书名、框架、写作、编校等方面进一步打磨,力图与乡村现实生活、国家政策宣传紧密挂钩,立足主题,呼应时代命题;同时,将更注重读物的文学性,拓展文化空间,力求准确,突出特色,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我们希望,“中国乡存丛书”能够成为记录中国乡村生活的重要文本,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乡村形象。

  参与“中国乡存丛书”编辑工作的3年,是对乡村文化深入探索的过程,也是对编辑职业使命的深刻认知过程。守护乡村记忆,即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记录乡土变迁,即是记录时代的文明进程。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愿以文字为舟,让农耕文明的璀璨成果在时代发展中得以延续,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