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汉唐盛世的城与魂

作者:程墨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1


  如果说终南山山势雄伟、苍松翠柏、气象万千,那么渭北塬地则又是另外一番自然景象。它犹如一条气势磅礴的黄龙,首饮黄河,尾衔西天。

——摘自《盛世长安》


  长安,不止于城。更是一个朝代的中枢,是一种制度的展演,是万邦归心的象征。它也是一种深植于土地的时间观念——在这里,历史从未远去,而是以砖石、夯土、街市与城墙的形式,一直呼吸着,等待被重新唤醒。刘庆柱的《盛世长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正是一部将尘封于地下的汉唐盛世重新召唤出来的作品,也是一部讲述文明演化与国家理念的文化叙事。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长期主持汉唐长安城考古发掘的资深研究者,刘庆柱在这部书中不仅以翔实考据和科学思辨构建出汉唐长安的空间格局,更以独特的文化视角诠释了这座城市与“何以中国”之间的深刻联系。

  考古与文献的双重注脚,照见真实的盛世长安。全书根植于60余年的考古实地研究,辅以传世文献与图像材料,用宏大的历史视野与细腻的实物细节,复原了长安这座古代超级城市的全貌。

  此外,书中还特别强调汉唐长安在国家认同建构上的象征意义。唐长安城正门由“一门三道”演变为“一门五道”,空间结构的变化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国家文化”理念的扩展。这类分析既基于实地遗址,也借助于对《汉书》《唐律》等典籍的解读,使城市不再只是砖石构筑的空间,更是理念生成与制度演化的实体体现。

  700年盛世缩影,城市作为文明的镜像。《盛世长安》的核心结构,不只是对长安城的地理与建筑考察,更是一次对“盛世”概念的多维度重建。在刘庆柱笔下,长安不是静态的“古都”,而是处在动态“治理—演化—传承”链条上的文明中枢。

  图像还原与史实叙述相辅相成,让历史“活”起来。《盛世长安》还有一个突出优势:视觉性强、信息量大、沉浸感强。全书收录大量遗址航拍图、出土文物照片、建筑复原图与地图,几乎每个叙述节点都有配图支持。这样的图文并茂,不仅使阅读更加直观,也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纸面史学的限制,让历史真正“看得见”。

  从长安回望“何以中国”,从城市认知走向文明自觉。作者在序言中指出,汉唐盛世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它的疆域与经济达到了顶峰,更因为它在城市制度、礼制精神与文化包容性上的建构,体现了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几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长安就是这些特性的空间承载体。《盛世长安》通过历史城市的讲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何以中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