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诗书 右手科学

作者: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1

  在当前教育日趋重视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的背景下,“科学遇见文学”的阅读实践,正在为读者打开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这种文理融合型的图书,以古典文学为依托,以科学思维为引擎,不仅延展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更从根本上激活了读者的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让阅读从“感受美”走向“理解美”,从情绪体验走向逻辑探索。

  对于青少年来说,传统的文学阅读往往强调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沛与审美的陶冶,而科学教育则注重数据、模型与推理。在很多孩子的学习经验中,二者交集较少。但当某一句诗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可以通过气象原理、天文现象甚至物理定律加以解析,孩子便会主动地去追问“它为什么会这样”“它是否真实存在”。这种提问的发生,标志着一种更高阶、更立体的阅读形态的生成。

  更重要的是,文理融合的阅读方式,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也冲破了思维的惯性。孩子在阅读中不再局限于某一门知识体系,而是在文学的情境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在科学的求证中唤醒对人文世界的感知。他们既要理解诗句背后的物理过程,又要保留领会诗意表达中的情感张力;既要分析作品中的自然现象,也要体会人物的思想情绪。在这种双重思维的训练下,孩子的认知路径被极大地拓宽,既有理性判断,也有感性理解,既能追问事实,也能体察人心。

  许多图书通过设置“科学侦探”式的推理过程,引导孩子对文学文本进行再阅读。从“雪花有几种形状”到“月亮为何总朝同一面”,从“飞流三千尺”背后的重力加速度到“星移斗转”中隐含的天文规律,每一个追问都让孩子不止步于背诵与感动,而是在“提出问题—查证资料—分析验证—形成认知”的过程中,完成一次科学精神的启蒙。这不仅提升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理解世界的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理融合图书对教育的启发意义并不局限于学生本身,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路径。文科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图书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解读文学意象,激发讨论与延展;理科教师也能通过文学中的自然描写,激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兴趣与想象,达到更生动的教学效果。

  真正的教育,既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技能的堆叠,而是认知方式的塑造。文理融合阅读的价值,正在于它引导孩子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既拥有逻辑的头脑,也保有诗意的心灵。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能够“左手诗书、右手科学”的一代新人。而这类融合图书,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孩子们插上双翼,让思维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