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将普法宣传深度融入民间文艺传承实践——
法治护航 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0
“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现场。 主办方 供图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版权局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精心策划“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将普法宣传与民间文艺传承实践深度融合,为民间文艺和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筑牢法治根基,注入创新活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获悉,此次系列活动聚焦佛山木版年画、剪纸、醒狮、石湾陶塑等多项非遗传统工艺,通过作品展示、版权知识宣讲及行业研讨等形式,多维度提升全社会版权保护意识。活动不仅探索非遗传承与文旅、商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更以版权衍生开发为抓手,为民间文艺创新发展开辟版权赋能的新赛道,助力民间文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青春光彩。
提升版权保护创新成果实效
佛山市禅城区作为岭南文化核心区,民间文艺资源富集,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民间文艺以及非遗项目共计80项及超200名各类传承人。记者了解到,此次系列活动涵盖展览展示、赛事体验、文创市集等10余项内容,其中“版权赋能·非遗生辉”禅城区非遗传承人版权知识讲座成为普法亮点。
“佛山有哪些民间文艺资源?”“为什么民间文艺以及非遗和版权有关系呢?”……讲座现场,资深知识产权律师、广东方图律师事务所主任何俊用一个个提问引入典型侵权案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保护痛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版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等三个方面,剖析版权侵权判定标准与维权路径。“以法治力量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根脉,推动非遗在现代生活中活态传承。”何俊认为,无论是世代传承的手工艺人,还是创新发展的创业者,抑或是致力于民间文艺与非遗传播的从业者,提升运用版权保护创新成果的实效,规避创作、传播中的法律风险,将尊重版权、保护版权、运用版权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会对非遗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让传承人在坚守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表达获得更大价值,助力民间文艺与非遗焕发新光彩?答案的关键,正是版权。佛山市版权保护协会秘书长冯静雯以“作品权属如何界定?”“遭遇抄袭如何维权?”“创作成果如何转化为经济效益?”等实际困惑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作品登记的政策法规与实操规范,深入剖析版权授权的关键细节与保护工具的应用策略。她强调:“民间文艺和非遗承载着佛山的文化基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版权保护不仅为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筑牢法治根基,更以法律为盾,守护着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为民间文艺传承注入活力
据了解,此次系列活动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以文化传承实践为主线,精心设计版权知识普法课程。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实操流程演示等多元形式,激发现场参与者热烈互动与交流。参与者深切领悟到法律在民间文艺与非遗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不仅系统提升了运用版权制度保护创新成果的能力,更有效规避了创作传播中的法律风险。这场以法治为根基的文化实践,为民间文艺与非遗传承注入强劲动能,切实推动了岭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在此次系列活动中,版权普法宣传展示了版权保护在民间文艺与非遗传承和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作品登记、保护及运用等内容,版权知识宣讲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为世代传承类、创新发展类、传播推广类的传承人厘清版权保护自身创作成果的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范畴、权利人与公众传播的边界,以及如何借助版权赋能拓宽产品市场渠道。
“版权普法课,使我们这些传承人有效增强了运用版权制度保护创新成果的意识和能力;活动交流,更是让我清晰地了解到民间文艺与非遗文创产品正逐步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商品,通过版权保护与赋能,可以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岭南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乐思对记者说。
强化依法经营意识
除了专题的版权普法培训,本次系列活动还将普法理念贯穿全程。在“薪火相传·童趣焕新”中小学生民间工艺作品展中,通过非遗体验课堂、文化沙龙等互动形式,向青少年普及版权保护知识,培育法治观念;在“陶都匠心·斗艺传薪”首届斗陶大会、“石湾窑·袁湖记”文物图册首发式等活动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营造尊重版权的浓厚氛围;在“禅城智味·非遗造物集”非遗文创市集上,主办方积极引导民间文艺与非遗传承人强化版权保护与依法经营意识,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将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文创市集之中,不仅能够促进民间文艺与非遗技艺的传承,还能结合文旅资源,打造集传统文化体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文旅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刘智珊对记者说,“通过版权保护开发,能进一步提升文创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辨识度,有助于形成具有佛山地方特色、岭南文化底色的文旅品牌,推动版权、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产业、衍生商品的深度融合。”
佛山市禅城区版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民间文艺和非遗传承与普法深度融合的实践,既推动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活力,又促进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下一步,禅城区将总结经验做法,持续探索民间文艺和非遗传承与普法融合的新模式,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