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书香为伴 理想作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4
在学子们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情都会无比兴奋、喜悦,满是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向往。而此时,与录取通知书一起的一本赠书,却在悄悄诉说,大学不只是学习的开始,更是人生的一次新生。
当一本书作为“见面礼”被郑重送至新生手中,它所传达的不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一所大学关于育人理念的具象表达。
高校向新生荐书,不仅是一种欢迎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引导。而这本来自大学的赠书,往往是一本“厚书”、一本“慢书”,它呼唤青年人停下来——不是为了远离喧嚣,而是为了重新找到方向。它也许是一本讲述历史的书,也许是一份思想的沉淀之作,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承载着大学对学生最真诚的祝愿——希望你不仅拥有知识,还能拥有信念;不仅懂得表达,还能学会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推荐的第一本书,其实也是一堂“无声的第一课”。它未必安排在课堂中,却具有长久效力。它不教授方法论,却能引导价值观;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能激发更深层次的问题意识。
更重要的是,一本书并不只是一个人阅读的开始,也可能是一代人精神共鸣的引线。当越来越多高校将荐书纳入迎新传统,当阅读再次成为公共话题的核心部分,我们也许能重新理解“大学”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它不只是职业通道,还是一处精神之所。
阅读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人格的生成。一本书所给予的,不只是概念和论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感知他人、认知自我的能力。而在大学这段岁月中,阅读将以一种温润而持久的方式,持续塑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当我们再次看到一本本书随通知书一同寄出,或许应该更深地体会这其中的分量。这不是一次简化为“推荐阅读”的举动,也不仅是高校形象的展示,而是一次静水深流的育人表达。它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大学精神内核的重新确认:大学应当是人文与理想的守望者,是信仰与思想的火种培育地。
书香为伴,理想作舟。愿每一位步入大学的青年,都能认真读完那本大学送出的“第一本书”。哪怕它最初读起来有些艰深,哪怕它未必立即引起共鸣,那也没有关系。因为真正重要的阅读,往往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一种日久生情。那一页页翻过的纸张终将浸入骨髓,成为你日后“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