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期冀学子以书为梯看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4
2025年全国高考已圆满落幕,莘莘学子将迎来崭新的大学生活。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新版录取通知书。其中,有学校赠给新生的书《大众哲学》。
事实上,高校以书寄情、以书育人早已成为一种温润而久远的传统。2024年7月,清华大学新生在跨越山河的邮包中,收到了一份厚重的“见面礼”——《邓稼先传》。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激励清华学子涵养爱国情怀、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一本书埋下一颗种子。清华大学赠书的传统,始于2015年向新生寄去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附赠《平凡的世界》。而当更多高校将荐书作为迎新礼物送至学生手中时,“读什么”“怎样读”的命题,也就成为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的开场白。
引导青年通往思想深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碎片化的阅读随处可得,但真正能为精神铺路的,是那些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书。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本质、理解世界的能力,而阅读,正是这一转化的起点。
在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过。《邓稼先传》这本书除详细描绘邓稼先的童年经历、成长故事、学术成就以及为中国核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之外,王淦昌、钱三强等前辈科学家的群像也被生动刻画——那些隐姓埋名、矢志报国的身影,穿越岁月风尘,照亮青年心灵。
2015年赠书时,时任校长邱勇在给新生的信中写道:“好书蕴藏着人生的哲理,读书对于处在个人成长黄金阶段的年轻人而言尤为重要,与书为伴将使你们受益终生。”9年后,水利系博士毕业生陈星安毅然奔赴东北基层工作。他说:“收到《平凡的世界》是我在清华9年里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书中人物的坚韧与追求,深深影响了我。”
清华大学10年来的赠书清单,是一份内涵丰富的精神地图。从《老人与海》的信念坚韧到《从一到无穷大》的思维之美,从《瓦尔登湖》的独立人格到《乡土中国》的社会关怀,再到2024年所选的《邓稼先传》,这份“书单”不仅代表了清华大学的学术气质,也承载着一所大学对理想人格的持续追问:在今天,我们应培养什么样的青年?
这一追问,如今正在越来越多高校中得到回应。中国人民大学2025年向新生赠送《大众哲学》,意在指引青年在纷繁世界中锚定真理坐标;南开大学曾将《大学》《论语》《孟子》等经典作为新生阅读推荐,通过跨越中西、贯通古今的方式,为青年打开一条通往思想深处的阅读之路。这些书籍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类经验的理解方式,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儒学院副院长干春松表示,在为大学新生荐书方面,有两类书可以重点考虑,一是非虚构历史类作品,“如一直畅销的《万历十五年》《晚清七十年》都值得阅读”。二是经典著作,在干春松看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这些经典作品构成了文明基因。“如果是中国经典作品,我推荐《荀子》,这部作品细读之下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节奏。如果是西方的经典,或可选择柏拉图的作品,这种对话性的文字,与中国早期的孔孟经典有所类似。”干春松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谈道。
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工作教育出版中心执行主任杨宗元看来,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提供“世界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坐标。经典阅读的力量,恰恰在于它不提供简单判断,而是引导人们回到原点,思考“何谓正义”“何为幸福”“怎样生活”等永恒命题。“大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将逐渐建立起逻辑思维、道德自省与文化判断的三重能力,这些才是支撑他们未来步入社会、面对人生复杂性的关键支点。”杨宗元说。
更重要的是,杨宗元提醒学生要在“现实”与“经典”之间保持张力。“阅读经典,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现实。”在他看来,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立足社会与人生,体会数字化、全球化、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不断与历史对话、与哲人对话,最终抵达内心的明晰与沉着。
读书不唯“多”,要“深”与“专”
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不在于“看过多少”,而在于“理解多少”“沉入多深”。大学阶段的阅读,既要广博,更要深入,要在专业与兴趣的交汇点上,读出深度、读出独立思维。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江涛对此有着鲜明观点。他认为,大学生的阅读应当坚持“博”而“专”两条路径。“博”是基础,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是获取多样性信息、构建广阔认知的通道;“专”则是深耕,是在某一领域沉潜钻研、提升学术能力的根本。两者相辅相成。他表示:“如果没有博,知识将会闭塞;如果没有专,知识就会漂浮。”因此,他特别强调图书馆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称其为“第二课堂”,是学生锻炼思维、探索世界重要的空间。
在推荐书目上,南江涛也给出了清晰的路径。对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他推荐《昭明文选》与《四库提要叙讲疏》,前者系统收录六朝以前古典诗文精华,后者为清代官修书目提要,是古代文体研究的范本。他表示:“只有对古代文化体系有系统了解,青年人才能真正体会‘文以载道’的内涵。”而对理工科学生,他推荐《从一到无穷大》《宇宙》等科普经典,让学生在科学思想的逻辑中体会推理的美感与理性的光辉。
杨宗元认为,大学生应善于借助“中间地带”的通识类读物拓展边界。这类读物处在专业与大众之间,既有学术厚度,又便于理解,是构建认知体系的重要桥梁。
除了知识的系统性建设,杨宗元还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阅读不只是知识的拓展,更是精神的培育。而在这方面,人物传记是极佳的载体。她推荐青年读者关注如《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邓稼先传》等优秀作品,在具体可感的人生经历中,理解信念、坚守的真正含义。“这些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状态。”杨宗元坦言,“当青年读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时,便会明白,真正值得尊敬的人生,并不一定闪耀,而是自带光芒。”
让阅读成为自我深度对话的起点
荐书,是大学与青年对话的方式,也是一场思想的邀约。在赠书逐渐成为高校迎接新生传统的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借由一本书,为新生描绘大学生活的精神轮廓。它不仅是开学季的一份“礼”,更是一次价值观的传递,一种对未来人生的引导。通过荐书,大学向青年提出一个根本性问题: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将如何面对知识、社会与自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陶乾表示,进入大学,学生们将面对一个比中学阶段更丰富也更复杂的世界。从流行文化到科技前沿,从公共表达到知识创新,这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而深刻的逻辑。她特别强调,大学阅读不应止步于趣味和通识,更应引导学生理解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与价值边界,尤其是如何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中尊重他人的权利。
荐书的意义,远不止推荐一本好书,更在于点燃青年对世界的好奇与责任之火。“一本书改变命运”的故事,是现实中不断上演的生命片段。2017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高考676分的好成绩,坚定地选择了心之所向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钟芳蓉的偶像樊锦诗先生为她寄去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表达对她的祝福和希望,并写信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这本书、这封信,对迈入大学的她来说是深深的鼓舞与激励。去年夏天,钟芳蓉选择奔赴理想,到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开启职业生涯。如今,她的名字与敦煌紧紧联结。
一本好书,有可能对一个学生影响至深。高校赠书早已超越“仪式感”,它不仅是一种欢迎,更是倡导一种价值观。陈星安在毕业时主动选择扎根基层,他坦言,多年前收到《平凡的世界》时,书中人物的奋斗与坚韧深深触动了他,甚至成为他作出选择时的重要参照。这种影响,不是瞬间的感动,而是日积月累的内化,是文字对灵魂的缓慢雕刻。
在杨宗元看来,大学生真正有意义的阅读,不是追求多少,而是看能不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回应。大学生的阅读,不应只是功利化的素材积累,而应成为与世界、与自我展开深度对话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