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2024年全国大中专教材发行数据蓝皮书》显示,统计覆盖范围扩大,订单增长幅度有限——
覆盖扩张难掩需求乏力受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3
近日,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大中专教材发行委员会牵头制作的《2024年全国大中专教材发行数据蓝皮书》发布。数据显示,同比2022—2023学年,2023—2024学年统计数据覆盖的院校数量增长近60%。尽管院校统计基数增幅较大,但2023—2024学年的订单总量上涨幅度未及25%,码洋增长为19.5%。
在统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的情况下,教材市场的订单增长幅度却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下大中专教材发行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对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大中专教材发行委员会主任委员、新华书店总店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华国采教育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朱涛,请他对相关数据进行解读,并提出应对建议。
挑战1
“替代品”增多
加强行业监管保护版权
近年来,国家全面助力大中专教材高质量发展,在教材体系建设管理、教材遴选应用等方向密集出台多项支持政策,使得教材建设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效显现。
数据显示,思政课、公共课等课程的教材订购量最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教材建设奖”等国家级项目标识的教材也具备相对较高的订购量和选用占比,充分证明了国家对于教材质量的政策引导正被市场积极回应。
整体而言,全国院校每学年平均选用的教材种类达到19.9万种,这不仅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更印证了全国教材出版、发行单位的广泛参与和供应能力。其中,本科院校因庞大的教学体系展现出最强的教材需求,年均选用教材种类约14万种。
在看到大中专教材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从发行数据变化趋势来看,也需要关注其中的市场隐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统计覆盖院校数量激增60%与订单总量上涨幅度未及25%的现实矛盾,折射出覆盖扩张难掩需求乏力的客观现实。
“这一反差背后是学生教材采购行为的显著变化。”朱涛分析认为,在开放教材自主采购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买教材、不用教材,另外,二手教材市场为学生购买教材提供“替代品”渠道,有学生甚至使用盗版教材。
由新华书店总店牵头开展的全国新华书店大中专教材发行工作调研发现,在大中专院校不得强制学生购买教材的前提下,多数学校采用校本材料、自编讲义等形式的资源作为教学辅助。
朱涛表示,应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打击互联网平台的盗版盗印教材销售渠道,强调购买正版教材、保护教材版权的重要性。
挑战2
折扣竞争加剧
产业需求倒推结构调整
2016年,《关于废止教材价格和部分服务收费政策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教材价格和相关服务收费下放至省级管理,合理制定教材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收费行为。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指出,加强教材、教辅材料价格管理。
通过全国新华书店调研发现,尽管如此,市场上仍存在低价竞标、降低折扣等恶性竞争手段,为教材销售与发行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哪些出版单位提供的教材品种更加受到院校青睐?数据显示,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分别位于全国教材品种选用量出版单位排名前10名。
教材需求结构鲜明映射人才需求变化。数据显示,近3年出版的本科类教材中,不同门类之间的教材数量差异较大,理学教材占比最高,其次是工学,而哲学和历史学的教材总量则最少。从职业教育专业大类上看,“电子与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教材出版数量最多、占比最高;“公共基础课”作为提供多数通用课程教材的分类,教材出版总量也较为可观。
朱涛分析认为,随着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相关专业成为报考热门,也为相关课程的教材采购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朱涛建议,出版社需要密切关注新兴领域、重点发展领域的行业发展需求,出版更多匹配行业发展和教学需求的教材,突出教材在内容、形式、数字化等方面的特色,减少同质化重复出版,以高质量教材建设服务行业人才培养。
挑战3
数字资源覆盖广
深度应用待突破
数字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和教材建设的大势所趋。2023年,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与管理被写入《“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2024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就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作出重要工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教材数字化转型。
从数字资源建设上看,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需要,教材数字资源、数字教材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大中专教材均配备数字资源,以辅助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对比教材所配备的数字资源类别,PPT课件及微课的数字资源形式较为普遍,是相对基础的数字资源形式。另有多家出版社基于社内自行开发的数字化平台,以纸质教材的电子书形式为主,附加动图、视频、动态课件、课后习题等不同互动模式的富媒体资源,供师生用户在不同教学环节实现在线使用。
朱涛谈道,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下,院校对教材服务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订单管理、教材选审、支付、数字资源支持等线上服务需求高涨,对教材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材数字化已经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数字教材的销售、发行和应用还未完全普及,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连接教材、数字资源、课堂的服务模式,与教学应用实现深度融合。”朱涛认为,不仅要关注数字教材本身的建设,还要关注数字教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细节,如成本投入、使用平台、发行形式、盈利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搭建数字教材下沉到市场的成熟的产品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