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徽音 林徽因建筑笔记》

重识建筑学家林徽因

作者:朱雨琪 马思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30

  林徽因作为中国近代知名作家、诗人,是父亲口中的“天才女儿”,被誉为“一代才女”,也是舞台美术设计师、工艺美术师,而在梁思成为她设计的墓碑上,却只刻下了“建筑师”这一个称谓。

  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中国建筑学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杰出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与文物建筑保护专家,也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建筑教育家之一。她的友人,作家萧乾曾说:“我不懂建筑学,但我隐约觉得徽因更大的贡献,也许是在这一方面,而且她是位真正的无名英雄!”

  为何这样一位天才、全才的建筑学家,却是一位无名英雄?——作为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林徽因难以获得与男性同行如梁思成、刘敦桢等相等的认可。林徽因一生中的大量建筑学术成果都是与梁思成合作完成的,而其中不少被归为梁思成的成就,有些甚至没有署她的名字。她发表的数十篇建筑文章气韵灵动、含美之思,是其毕生思想的凝聚。但她也是少有的生前未出版文集的知名作家,其文章散落于各类期刊、报纸、书籍上,只能由今人搜集汇编。

  长久以来,林徽因的建筑成就总是被与梁思成并提,而迄今为止,还未有一部著作从林徽因的个人视角完全地、独立地讲述她的建筑思想,引导大众认识她在建筑领域的杰出成就,将她重新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中进行认知和书写。

  《重识徽音 林徽因建筑笔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不同于其他林徽因图书,难能可贵地聚焦林徽因的建筑学家身份,从建筑的视角进行选编和解读。

  要了解一个人,一可读其文章,二可观其生平。这本书亦“集”,亦“传”,是一部颇具创意之书。集:读文章,析思想;传:探时代,观生平。该书精心选编林徽因24年间登载在9种出版物上的16篇建筑文章,创新性地以出版物为线索建立编排逻辑,将其文章置于中国近现代时代大背景与中国建筑学发展背景中,通过撰写导言、注释、编者按、专栏、拓展阅读、时间长轴等多种新时代原创,聚焦林徽因独立建筑思想,追溯林徽因建筑写作轨迹,解读林徽因建筑思想脉络。既为阅读林徽因的文章提供可靠文本,又细致挖掘其写作背景与意图;不仅归纳每篇文章的时代意义及在中国学界的价值,也探求不同文章思想的前后关联,为重新认识和理解林徽因其人打开崭新的窗口,并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发展史提供依据。

  在内容上,该书立体地揭示了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林徽因在古建筑理论、古建筑考察与断代、现代住宅、古城保护与建设、古建筑装饰艺术等多个学术主题上的斐然成就及其先锋价值。在美学上,实现别致设计、雅致装帧、精良印刷,颇具阅读美感和收藏价值:整体采用复古蓝灰配色,高还原影印原刊封面制成贴页,既加强记忆又明显区隔;内文的各种文本注解体系也以线条、符号、色彩、插页、纸张加以区别;封面设计采用文艺基调,封面延至书口呈现了林徽因从青年至中年的完整肖像以示时间跨度,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函套设计则用文字排列纹样再度呈现了林徽因的面貌,暗喻了该书与建筑笔记的文本关联。

  全书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编辑、作者和设计师三方的团队合力和精妙巧思。新颖精巧的编排结构,丰富深入的原创内容,创意的书口设计、函套设计、插页设计、版式设计和配色用纸设计,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宛如一件艺术品,从而在众多林徽因文集中脱颖而出,令人爱不释手。

  林徽因本名林徽音,“徽”是美、善之意。她的建筑文章气韵灵动、含美之思,她的智慧回响于时间的长河中,余音不绝。《重识徽音 林徽因建筑笔记》将与读者一同重新认识林徽因,聆听她富含美的思想之音。读者可以通过全新的方式阅读林徽因的文章,对她在建筑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进行再了解,相信读者从中不仅能深度感受林徽因的丰富人格,也可以进一步领略这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对一个时代乃至后世的影响——“徽音冠青云,声响流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