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

作者:吴尚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27


  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读书故事,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财富。这些故事之所以传颂不绝、历久弥新,是因为许多读书故事中蕴含着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勤奋刻苦、笃志好学的读书精神。我们需要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读书传统,赓续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

  一、修身重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古代先贤将读书与修身融为一体,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端正个人的道德品行,将读书作为陶冶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他们始终保持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做到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元代思想家许衡幼时问老师:“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答:“科举及第。”许衡追问:“仅此而已吗?”老师惊叹其志向。许衡一生重德修身,坚持读书,并身体力行,在战乱中践行“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道德准则。在他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还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也有对人生未来的追求。明代盲人学者唐汝询5岁失明,但立志读书,靠耳听记忆,口述著成《唐诗解》等著作。唐汝询不向命运低头,读书著述,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这种自强不息的读书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二、志存高远、笃志好学的精神。“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古代先贤做到一生勤奋好学,学有成效,大多与他们的读书志向与人生理想有关。他们有坚定的读书志向和人生理想,不断锤炼自己坚毅的意志品格。这种志向既包含了一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也包含了勤奋刻苦的坚定意志。读书爱好与读书志向相互促进,读书成效与读书意志相互加持。有了坚定的读书志向,读书的习惯就会逐步形成,读书的成效就会自然显现。南北朝学者宋繇幼年丧亲,立志振兴家道,昼夜苦读,终成朝廷重臣。他在入仕之后,仍然做到勤奋好学,学品和人品都为人称道。南朝文学家刘勰家贫,寄居寺庙10余年,潜心读书,耗时五六年完成《文心雕龙》,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经典。刘勰潜心读书,一心向学,10余年心无旁骛,专心只做一件事,就是勤学苦读。此外,他用心研究,不急于求成,用五六年时间,谋篇布局,精雕细刻,写出精品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三、勤奋刻苦、心无旁骛的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与“苦”,是古代先贤攀登书山、横渡学海的不二法门。他们不是一般的“勤”与“苦”,是囊萤映雪的“勤”,是悬梁刺股的“苦”。唯有“勤”与“苦”,他们才学有所成、功成名就,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与此同时,他们的身上还有一种特质,那就是一心向学、心无旁骛的精神。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长白山醴泉寺的僧舍读书,每天煮一小锅粥,待粥凝固后,他就用刀将粥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切数根酱菜,放少许盐再吃。由于他如此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出仕为官,多有成就。范仲淹学有所成,道德、文章皆为人称颂。特别是他在《岳阳楼记》中写出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反映了他的毕生志愿和理想抱负,也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为后来的读书人树立了高尚的人生典范。西汉政治家、哲学家董仲舒,专注于治学读书,足不出户,以至于3年中都没有去过自家房屋旁边的园圃散散步、看看景色。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如果三心二意,可能一事无成;如要有所成就,就需要做到目不转睛、心无旁骛。

  四、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古代先贤面对书山学海,绝不轻言放弃,有恒心,有毅力,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最终做到“读书破万卷”,成就人生梦想。他们信念坚定,跨越了一道又一道坎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磨难,终于登上了知识的巅峰,到达了书海的彼岸。孟子幼时荒废学业,孟母剪断织布说:“如果你现在不好好读书,荒废了学业,以后长大了就免不了做一个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这与一个人以织布为生、养家糊口是同样的道理。假如织布中途废弃,哪能使家人有衣穿、有饭吃?”孟子幡然醒悟,勤学成为大儒。明人张溥从小就爱好学习,勤奋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用手抄写,抄完之后吟诵一遍就烧掉,如此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都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夏日天气炎热,他就将两脚泡到一口盛凉水的大瓮里降温,坚持读书不辍,即使有人讥笑他迂腐,他也充耳不闻。正因为有这样的定力,他才取得了后来的学术成就。

  五、乐而好学、博览群书的精神。古代先贤经历了读书求学的千辛万苦,但他们不以读书为苦,反以读书为乐,将读书视为人生快意之事,升华了读书的心灵境界,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他们不断开阔读书的视野,拓展读书的领域,做到多连博贯、博览群书,取得超乎寻常的读书成就。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扬雄少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无所不读。扬雄在《法言》中对何谓“好学”,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东汉思想家、哲学家王充以博览群书为乐,但当时的纸张和书籍都很贵。他买不起书,便想办法到书肆中站着看那些售卖的书。他练就了“立读”的本领,培养了过目成诵的能力,看一遍就能背诵记住,由此读遍京城所有书籍。

  六、手不释卷、惜时如金的精神。在古代先贤的读书生活中,他们尽管事务繁多,政务繁忙,军务在手,但是他们所读之书并不比别人少,用于读书的时间反而比常人多,原因在于他们更加珍惜时间,更善于抢抓时间,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于读书学习,真正做到了手不释卷、惜时如金。北宋政治家赵普年轻时忙于军务和政事,读书不多,但他在太祖赵匡胤劝读之下,能反躬自省,发愤读书,多有所获。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首领李密早年重视读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一次,他骑牛赶路,到远方求学。为了不浪费时间,他就在牛角上挂了一部《汉书·项羽传》,边赶路边读书。读书的多与少,除了取决于是否勤奋,还取决于能否利用好时间。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每一个人利用时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李密能抓住骑牛赶路的时间边走边读,今天的人们乘交通工具出行已是家常便饭,在旅途中,在汽车、高铁、轮船和飞机上,在乘坐所有的交通工具时,我们能否有这个意识,抓住一切能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呢?

  七、勤于思考、学思结合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代先贤读有所成,除了他们好学苦读,还在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做到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理解和消化书籍的内容,巩固和深化读书的成果。宋代大儒朱熹从小聪颖,悟性很强。他刚刚学会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是天。”朱熹便接着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呢?”父亲认为朱熹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学习的苗子,就让他从师受学。朱熹治学严谨,学有所成。在读书方面,朱熹多有论述,他自己总结为“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熹的弟子将朱熹自述的读书方法展开,归结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更是读书思考的典范,为我们留下了上山看花的读书故事。相传,少年沈括读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对桃花开放时间产生了疑惑:既然人间四月的花都开尽了,为什么山中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解开这个谜团,沈括上山实地考察了一番。终于,他发现地势高低不同,气温也会不同。人们传颂沈括上山看桃花的故事,意在赞誉沈括善于读书、勤于思考的精神。

  八、读行一体、知行合一的精神。古代先贤将读与行融为一体,强调知行合一,既提出“学至于行而止矣”,认为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践行,将学问和知识付诸实践,又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但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以此不断丰富人生的阅历和知识。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顾炎武一方面读万卷书,另一方面行万里路,追求经世致用,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印证,深入探究。他一生去过多地考察,曾在山东长白山下开垦农田,又曾在山西雁门北面、五台山东面放牧,走遍了边关要塞,4次拜谒明孝陵,6次拜谒明思陵,后来才在陕西的华阴住下来。他每次经过边境要塞和驻兵之地,就叫来老兵向他们询问当地事情的曲折经过。凡是听到有与平时所知不符的地方,就取出随身带的书籍查对。顾炎武放弃科举而专务经世致用之学,广读天下之书,成就了他的学术人生。

  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中国古代的读书故事,从中总结、提炼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对深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

  吴尚之著

  团结出版社

  202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