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10卷本《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馆藏中国禁毒问题档案整理与研究·第一辑》历时7年出版,学界评价——
“虽耗时良多,却是功德无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27
“中国近代禁毒历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揭露日本在国联存在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对中国推行毒化政策的严重罪行和险恶用心作用极大,可以和日本国内的相关档案形成印证关系”……这部被禁毒史学界专家学者予以高度评价的图书,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馆藏中国禁毒问题档案整理与研究·第一辑》。
该书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近日,这套耗时7年之久的学术著作出版背后的细节与故事,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一一揭晓。
7年磨一剑 出版界和学界精诚合作
《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馆藏中国禁毒问题档案整理与研究·第一辑》以日内瓦国联档案馆(现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下属之国联档案馆)所藏的珍稀中国禁毒问题档案为研究对象,经过翻译、整理、分类和汇编,形成了近400万字、共10卷的学术巨著。这些档案涵盖了1919年至1940年间中国禁毒问题的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为让这批珍贵档案“重焕生机”,重庆出版社携手著名国内禁毒史研究学者团队,开启长达7年的学术攻坚。
该套书总主编由河北师范大学近代中国禁毒问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宏斌、四川师范大学革命文献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国平担任。他们组织了30多人的译者团队。所有译者均毕业于国内各大名校,几乎都具有博士学位。译者完成基础译稿后,各分卷主编组织译者进行互校;各卷主编随后再进行统稿。统稿完成后,又按照档案的主题拼版,交由分卷主编交叉校对。交叉校对进行了两轮。为确保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分卷主编编订各册的专有名词对照分表。
在丛书形成过程中,由江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朱庆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馆长马振犊、中山大学历史系原主任吴义雄等多位名家组成的学术指导委员会,对丛书的翻译和出版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编校团队以“钉钉子”精神打磨内容。面对原始档案的复杂文字、历史细节,团队逐字逐句与档案核对,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档案里的每一个表述,都可能关乎历史真相。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读者透过书页,触摸最真实的近代禁毒历史。”该书编校负责人、重庆出版社美术分社副总编辑王娟说,7年里,团队反复校验、多方考证,为全书近400万字内容筑牢“准确性防线”。
装帧设计团队深入挖掘档案历史文化内涵,以古朴色调为基底,融合现代设计语言。16 开精装本形式,既彰显档案的厚重感,又贴合当下读者审美习惯。发布会现场,翻阅样书的学者称赞:“拿到书,能直观感受到历史的分量;翻开内页,设计细节又让学术阅读更具‘亲和力’,实现了历史感与可读性的统一。”
此次新书出版,离不开多方协作。正如王宏斌在发布会总结环节时所言:“这不仅是一套书的诞生,更是出版界、学术界携手传承历史、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
拓展研究“新版图” 搭建数据库平台
“虽耗时良多,却是功德无量。”朱庆葆对这套书的评价获得与会专家一致认同。
朱庆葆认为,国联禁毒档案为国内禁毒史学界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海外资料,可以与国内禁毒史料相互补充。在马振犊看来,国联档案馆馆藏的中国禁毒档案被翻译出版,提供了国际视角,与二档馆馆藏的国民政府的官方禁毒档案形成了材料互补关系,史料价值非常高。吴义雄对这套资料的出版期待已久,“丛书为禁毒史学界提供了近400万字新鲜史料,必定对民国禁毒史的研究产生长期的推动。”
会上,重庆出版社与学者团队同步披露后续规划:一方面,将继续推进小语种档案资料整理研究,突破语言壁垒,挖掘更多国际视角下的禁毒史料;另一方面,搭建数据库平台,整合学术资源,为全球学者提供更便捷、更丰富的研究入口。
“我们期待更多学者加入研究阵营,以这套丛书为基石,产出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重庆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出版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陈兴芜表示,出版社还将推出丛书后续辑册,不断完善中国禁毒历史研究拼图,让“沉睡档案”持续释放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