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面貌

作者:李长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13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自形成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面临着如何深化、拓展和创新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越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论》(湖南人民出版社)从多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重大历史理论问题,对如何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学术品质和格局具有示范作用。综合来看,本书有以下几点创新性学术贡献:

  以扎实的专题研究勾勒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全景。该书凡3卷,共16章,计110多万字,堪称规模宏大,内容丰厚。第一章至第十二章以“史”为主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作了系统回顾和总结,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则以“论”为中心,对中国古史分期等一系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无论是“史”的部分,还是“论”的部分,这部著作都是建立在扎实的专题研究基础上,把这些专题研究有机串联在一起,使得该书成为一部研究性极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通史,多方面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面貌。

  突破过往学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固有认识。该书作者在研究中坚持“以史实和史料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力求回到历史情境中再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逻辑和现实作用,对许多以往的固有认知有新的认识。如延安时期历史教育的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确立其主导地位的现实语境、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特征等,该书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已有陈见而作出新的阐释,对于今天学者在讨论相关问题时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提供新的路径与方法。这部著作讲求“关照史料与理论、学术与现实等层面的互动关系,力图立体呈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语境、研究路径与成果评价、域外影响与本土诉求、著述动机与学者心路、学术争议与思想流变、史家谱系与人际关系等复杂面貌”。如书中对李大钊《史学要论》汲取了哪些中外史学理论资源,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讨论是在什么学术语境下开展起来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种多维度的考察突破了既有研究模式,对当前如何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引向纵深,具有突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为当前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提供学术资源。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是当前中国史学界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该书作者认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离不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往的学术建树和理论资源。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该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程及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进行了贯通性专题研究。

  进而言之,作者在第一部分重点对以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如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发展及体系构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继而又在第二部分通过深入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来揭示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探索过程。这些深度考察与总结对当前史学界如何将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落在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论》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学术品质和格局,且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