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典型人物报道,如何可遇又可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13
人们常说,典型人物和事件“可遇不可求”。这一方面反映了典型人物和事件在媒体报道中的重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典型报道的难度。网络时代重塑了典型报道的挖掘、呈现与传播格局,带来全新机遇。如何在偶然觅得与主动挖掘间把握平衡,成为新时代新闻记者的必修课。笔者认为,“偶遇”与“追寻”向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前者是测试新闻敏感性的温度计,后者则是丈量策划意识的标尺。当流量裹挟着新闻生产狂奔,重新思考典型人物报道的生成逻辑,便是在寻找新闻传播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意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偶遇”折射出必然的价值,让“追寻”积淀出时代的真实。
典型的价值坐标:
时代镜像与精神灯塔
对典型人物与事件的呈现,本质上是对时代精神的浓缩化表达,将普通人的叙事嵌入宏大历史脉络,实现个体命运与时代精神的共振,则能创造出超越个体和事件本身的传播价值。
典型报道遴选标准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休戚相关,记者需通过对典型人物和事件的立体呈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象化的行业奋斗者群像。对行业报记者来说,通过“显微镜+广角镜”的双重视角构建价值共识是可行之法。既要深入个案深层肌理呈现人性的真实褶皱,又应站在时代高度诠释事件的社会意义。例如,笔者通过对新华社历史上第一名保安族记者马莎新闻生涯的追踪,采写出《“90后”保安族女记者的青春力量》一文,该文既展现出新一代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又借其折射出我国脱贫攻坚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以及“奋斗者正青春”的亮丽底色,由此达成微观叙事与宏观价值、时代背景的同频共振。此类新闻写法让个人故事有了时代深度,让宏大主题有了人间温度,很好地将主流价值观以具象事件进行表达。
笔者认为,典型的择取不仅需突破短期热点的局限,而且要在公共性、时代性与人性深度的交汇中寻得支点。当记者以历史学家的理性对待每一个细节,用人文关怀的感性熔铸事实,新闻报道便具有了穿透时间的生命力,这些经过淬炼的新闻文本,终将成为我们解读时代密码的关键钥匙。例如,笔者采写的《杨海芸:用信念与激情跑出好新闻》一文,通过对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杨海芸15年如一日冲锋在突发事件、重大事件一线的立体化叙事,将细节还原与人文关怀交融合一,践行着在时代镜像中找寻精神灯塔的可能。对杨海芸式的人物故事的发掘启示:在多元语境下的今天,我们需要沙里淘金,在“细枝末节”中找到那些能够传递理想信念、彰显精神价值的“典型”。
可遇:
发现典型的“三觉”
典型报道的突破性多根植于社会运行规律的必然性与个体命运的偶然性的碰撞。当某个事件或人物触发集体共鸣,这种看似偶然的现象,往往折射着时代肌理中酝酿已久的深层诉求。优秀记者以时代触觉建立坐标轴、以人性光辉嗅觉校准价值取向、以故事张力味觉重构叙事逻辑,建构了典型报道的三重坐标系。如对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牧民安维智阅读和通过自建书屋服务乡亲们的报道,便是笔者在对书香社会建设采访调研中,偶遇到的一个全民阅读基层典型。采访过程中,笔者走入新闻现场及周边,通过挖掘其几十年如一日的阅读故事和对周边环境的观察,采写出《安维智和他的尕牧什拉芜尔书屋》一文,文章以主人公阅读故事为主线,结合其劳心劳力建书屋和“以书为媒”改变家乡的感人历程,通过细节捕捉,将个体故事凝练成一个兼具时代价值、人性价值及富有张力的形象。该报道表面反映的是基层群众对阅读和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求,但深层折射了基层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引领作用和社会价值,更折射出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担当——只有将双脚扎进泥土,才能让笔触抵达人心。
对人性光辉的捕捉,本质上是对时代精神密码的破译。这种特殊嗅觉并非天赋异能,而是建立在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把脉、对平凡日常的深度凝视、对人性复杂性的辩证认知上。笔者基于上述认识,根据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报编辑室原副主任吴宏林在值守夜班时突发疾病去世的事件,采写了《吴宏林:新闻路上28年追梦人》一文,以其28年职业生涯为缩影,用多角度求证的平凡叙事方式,在刻画新闻报纸夜班编辑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反映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俯身泥土、仰望星空”的职业群像,用既不刻意拔高又不过分渲染的语境,将时代镜像与精神丰碑完美糅合,生动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新闻叙事中的典型形象,要像棱镜折射的光谱,既映照个体在时代巨轮前激起的浪花,更捕捉住人性光辉。譬如,笔者采写的《40秒,用新闻书写爱与情》一文,将“40秒”“新闻”“爱与情”等元素,一并调制成色香味俱全的新闻佳肴,很好复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对年轻记者夫妻在“新春走基层”中用镜头记录下的感人画面。爱与责任、情与坚守岗位等的表层矛盾,构成新闻叙事的内在张力。
可求:
典型报道的三个支点
主题策划的精准卡位、持续跟进的动态培育、多维传播的生态构建,是新闻典型报道的三个支点,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新闻报道的立体化运作框架。首先是选题要准。做足功课,充分了解社会热点与人们关心的事,找到最具价值的核心主题,提前思考并预判。其次是持续深挖。少做一次性报道,要像追踪故事一样,持续关注其发展变化,以事件的关键转折点与人物的闪光点为要,让报道兼具深度与温度。再次是多维传播的生态构建。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通过二次创作与圈层渗透实现“破圈”传播,使典型报道完成主流价值引领与多维持续传播势能的耦合。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以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无线传输中心玛曲广播转播台原副台长熊熙家扎根高原台站23年的感人事迹为素材,通过对话其生前所在单位的同事,采写的《23年坚守,践行一句铮铮誓言》一文,以“初心·坚守·奉献”为脉络展开叙事,深度挖掘了其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人生的感人故事。熊熙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使命交织,彰显了共产党员在艰苦一线的党性光辉和人性温暖,为新时代奋斗者树立了精神坐标,更提炼出超越行业的核心价值——个体生命可通过坚守信仰、无私奉献,成就永恒的精神丰碑。熊熙家后来被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党组追授为“全局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家广电总局追授为“2019年‘激情·奉献·廉洁’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之后,笔者从人文关怀视角出发,又分别对话其家人和同事,采写了《做有价值的事 过有意义的人生》一文,在注入感情,突出主题的基础上,以不同人物视角,通过回忆穿插的方式,让故事丰满有层次;又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或者情节,把故事的核心思想与情感进行凝聚、升华,实现了“家庭—工作—人性”三重价值的深度融合,完成从“个人事迹”到“时代精神”的升华。自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笔者先后5次跟进这一人物及相关事件发展,以典型报道的三个支点生成相关立体化报道。
主题策划的精准卡位有助于系统挖掘各行业技术精英案例,以实现主题传播与个体叙事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在数字化传播语境下,新闻典型的培育正经历由“发现式报道”到“养成式传播”的转型,这种模式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了采编流程:在选题阶段积极建立典型发展档案,有规划地设置阶段性观察节点;在追踪过程中有意识地了解社会反响,结合受众反馈实时调整新闻叙事策略。如笔者以《“田鼠大婶”成名记》为题对甘肃省民勤县农民裴爱民的报道,便是将主题置于乡村振兴与农民主体性觉醒的背景下,以人物的“童年—压抑—破茧—反哺”为链,按照时间脉络与身份转变的主线,通过乡土叙事、多重对比、白描语言与象征意象,将各种冲突转化融入其中,用“启蒙—受挫—突围—回归”的叙事策略,将个体成长经历升华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典型人物与事件从不是天赐,而是记者主动求索和深度挖掘的结晶。当时代浪潮奔涌向前,记者既要保持敏锐捕捉浪尖的水花,又当以深耕者姿态潜入社会活动的深水区,在平凡肌理中发现非凡脉络。这要求记者既要做时代的速记员、价值的解读者,又要用脚力丈量热土,以眼力辨识新闻矿床真金,靠脚力、眼力开掘新闻富矿深度,凭脑力、笔力雕刻万千时光。当新闻理想与人文关怀在价值坐标上交汇,那些承载着时代精神的人物与事件,终将在探寻中与我们不期而遇,化作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