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融媒体时代纸媒周刊的生存突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13
区域周刊是《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领域的“重量级”周刊,它聚焦区域教育改革前沿,如同敏锐的行业探测器,多年来持续挖掘并推出市、县两级,乃至学区、集团的创新改革经验。“山东潍坊现代教育治理经验”以制度创新重塑教育生态,“成都武侯区两包一自改革”为教育活力注入源头活水,“外行能否当好教育局长系列讨论”更是掀起行业思辨热潮……这些标杆性内容在教育战线引发强烈反响,成为业内人士案头的必读参考。
然而,当融媒体浪潮席卷而来,读者阅读习惯从纸质端转向移动端,传播形态从单向输出变为多元互动,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作为周刊负责人,笔者深知唯有主动求变,方能破局重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媒体变革中,我们开启了一系列转型尝试,试图在坚守专业内核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属于纸媒周刊的新生之路。
深耕专业内容:
用深度对抗碎片化
在“信息快餐”盛行的时代,区域教育管理者对专业内容的需求却愈发强烈。他们需要的不是浮于表面的新闻简报,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基于对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我们确立了“快、新、准”的内容策略,每一个策略背后都有大量真实案例与数据支撑。
“快”,体现在对政策风向的敏锐捕捉。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这一新政发布后的48小时内,我们迅速联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全国局长班的50余位学员展开线上研讨。学员们来自江苏、广东、四川等省份,结合当地实际,围绕春假的课程安排、家校协同、安全保障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终,我们第一时间推出《局长眼中的春秋假咋落地》一文,在纸媒和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后,仅客户端的阅读量就突破了10万次。这种快速响应,不仅抢占了舆论先机,更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实践参考。
“新”,聚焦于挖掘基层创新。每年9月,央视《开学第一课》都会成为焦点,但我们却将目光投向了地方。2024年秋季开学,我们发现成都、宜昌、无锡三地在“开学第一课”的设计上独具匠心。成都某小学将三星堆文化融入课堂,通过角色扮演、文物仿制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古蜀文明;宜昌的学校则结合长江大保护主题,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长江生态,开展环保实践;无锡的教育者将非遗惠山泥人制作引入课堂,让传统文化在学生手中焕发生机。我们迅速邀约各地教育局撰文,并在当周组织主题版面“文化浸润破题第一课 地方智慧圈粉新世代”。版面推出后,引发强烈反响,相关内容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转载,更有多个地方联系我们,希望获取三地的“开学第一课”方案,地方版“开学第一课”也从区域经验跃升为全国典型,展现了基层教育创新的多元可能。
“准”,则要求选题直击行业前沿。2024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56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多数媒体聚焦新公布的名单,但我们没有追逐热点,而是专访2019年全国首个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验收的浙江海盐县,深入了解海盐在通过验收后的5年里,如何在师资均衡配置、课程质量提升、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最终推出稿件《优质均衡之后,做更强的教育》,这一话题在行业内引起巨大关注。之后,全国有超过50个市、县组织教育工作者学习海盐经验。前沿话题真正让周刊成为行业趋势的引领者。
推进融合传播:
以多元形态“破圈”突围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写了媒体竞争的底层逻辑。当传统纸媒还在坚守平面阵地时,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打破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边界,着力构建“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的立体化生态。
如今的《中国教育报》区域周刊,早已不是简单的报纸版面,而是成长为覆盖纸端、移动端、视频端的复合型媒体矩阵,实现了从“铅字印刷”到“数字共生”的蜕变。
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内容形态的革命性创新上。以《融媒体局长访谈》栏目为例,我们构建了“1+N”的内容生产模式:1场深度访谈,衍生出直播互动、短视频集、图文长稿、数据海报等N种产品形态。以2024年对中国经济第一县——江苏昆山市教育局局长王阳的访谈为例,直播过程中,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达到20万,网友围绕昆山的经济与教育、随迁子女入学等问题积极提问,对方均给予详细解答。直播结束后,我们从访谈内容中剪辑出多个精彩短视频,发布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这些短视频的总播放量超过80万次。同时,我们撰写了长达6000字的深度报道,在纸媒和客户端同步推出,形成立体化传播效应。
截止到目前,周刊推出了30期《融媒体局长访谈》,覆盖了上海、湖南、湖北、四川等20个省份。节目总时长超过36小时,制作海报60张、短视频38个,推出版面28期,文字报道超过20万字。这种融合不仅扩大了传播半径,更形成了良性循环。新媒体平台的实时反馈为选题提供方向,用户评论成为线索来源;而纸媒的深度内容又为新媒体提供专业背书,提升平台权威性。如今,纸媒的优质内容通过新媒体二次传播,触达用户数增长5倍;新媒体的流量也反哺纸媒订阅、合作等项目。
拓展线下生态:
构建行业交流新平台
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在基层,创新的活力也源于一线的探索实践。但在长期的报道中我们发现,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面临“闭门造车”的困境:创新成果缺乏展示平台,实践困惑找不到交流对象,改革方向亟须权威指引。基于此,我们以线下活动为纽带,打造“高端智库引领+基层经验共享+多方资源对接”的立体化交流平台,让《中国教育报》区域周刊从“信息传播者”升级为“行业生态构建者”。
2024年,《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征集活动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28个省份的400余家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共收到案例800余个。经过专家评议,最终评选出120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五育”融合、优质均衡、集团化发展等多个领域。活动影响力大,共有超过500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官方公众号转发了相关内容。
同时,我们还举办了3场现场交流会,邀请53位市、县教育“掌门人”登台分享经验。每一场线下活动,都是聚焦前沿问题的“思想风暴会”。以在山东威海的现场会为例,我们邀请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顶级区域教育研究专家组成智库团队,围绕“扩优提质 区域先行”“县域教育优质均衡”“教育评价改革实践”等五大前沿议题展开研讨。同时,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32位市、县教育“掌门人”登上讲台,分享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土办法”“金点子”。
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了活动的影响力。每场现场会都进行全程网络直播,同步开设“云研讨”。2024年3场现场会的直播总观看量达200万人次。我们还将活动精华内容制作成系列短视频、图文特辑,在新媒体平台持续推送。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已成为业内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实践宝典,真正实现了“搭建一个平台、汇聚各方智慧、推动行业发展”的目标。
从内容深耕到融合传播,再到线下生态构建,《中国教育报》区域周刊的转型之路,是一份纸媒在融媒体时代的生存答卷。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