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社数字资源建设实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13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为数字出版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工人出版社作为中国工会唯一的出版机构,坚持把数智化为标志的线上知识服务,作为全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坚定践行“纸数融合、数字优先、创新为基、服务赋能”的发展理念,全社参与线上业务的职工已经超过40%,分布在技术研发设计、平台建设运营、数字内容生产、产品推广服务等各个环节。在此背景下,以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建设为样本,研究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出版社数字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出版社数字资源建设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高科技性、高效能性、高质量性。
在数字出版时代,数字资源是出版社的核心资产。数字资源建设有助于出版社拓展业务领域,实现从传统纸质出版向多元化数字出版转型;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智能化的资源管理与应用,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知识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托丰富的数字资源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提高用户黏性与市场占有率。出版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就是要做到以新技术促进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变革。
新质生产力为出版社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动力。高科技的应用使得资源采集、存储、加工与传播更加高效精准;创新的思维模式促使出版社突破传统发展局限,探索新的资源建设与运营模式;高效能的生产方式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出版资源建设从“内容数字化”向“数据资产化”转型,实现资源的智能汇聚、精准治理与价值倍增,从而实现出版社数字资源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的构建模式
工会数智化建设的战略需求、工会知识大模型的语料缺口与出版社自身转型压力,共同构成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建设的底层逻辑。
1.建设背景:多维需求驱动的数智化转型
工会治理现代化的需求驱动。数智化作为提升工会服务效能的核心手段,亟需体系化数字资源支撑组织管理、职工服务等场景应用。中国工人出版社承担着为工会数智化建设提供优质内容资源的重要使命。
垂直领域大模型发展的数据瓶颈。数据质量、数量与多样性决定了人工智能的水平高低。对于工会知识大模型而言,海量、优质的工会语料是其准确运行与有效应用的基石。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旨在汇集优质工会语料,为工会知识大模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出版业态升级的内在逻辑。面对数智化浪潮,传统出版社普遍面临资源碎片化、知识体系化不足、技术应用场景单一等挑战。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既是出版社服务工会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其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拓展业务领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从而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与发展路径,重构“内容+技术+服务”的价值链条。
2.“四个四”建设原则:标准化与效能化的顶层设计
在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要以工会需求为导向,做好顶层设计,立足“四个坚持”和“四个形成”,做到“四个实现”和“四个确保”,构建安全、专业、可持续的资源平台。
内容治理层面。坚持权威准确、应收尽收,形成工会数智化的资源底座,实现工会知识体系和工会业务体系数字内容资源全覆盖,确保内容来源可信可靠。
流程规范层面。坚持版权清晰、动态更新,形成建设标准化的规范流程,实现数字内容资源无忧应用,防范纠纷隐患,确保资源库及时更新及订正。
管理服务层面。坚持专业加工、集中管理,形成管理体系化的专业服务,实现常态化的分析标注处理,确保所有资源系统内有效应用,不流失外溢。
投入产出层面。坚持一次投入、反复产出,形成生产创新化的发展机制,实现数字资源集中采集、转化和加工,杜绝重复建设,确保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建设实践:资源汇聚、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的协同推进
资源汇聚:构建海量工会内容知识仓库。内容资源库,内容最为重要,要通过自主生产、全国征集、资源方置换采购、网络抓取等方式海量汇聚图书、课程、题目、模板等中工特色内容。
在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建设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汇聚。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大数据挖掘横跨中国工会百年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在层级维度上,以全国总工会、省级和市级工会为重点,逐步向基层工会延伸采集范围;在主题维度上,全面涵盖思想政治、工运历史、工会理论与实践等工会领域;在类型维度上,整合图书、刊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形式。在此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发挥关键作用,其高效采集、存储与分析能力,挖掘出数据背后的价值,为资源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性。
技术赋能:打造智能高效的平台功能。在技术应用方面,平台整体构架底层整合出版社资源、各地工会资源等多种数据来源,经过数据转化进入分类知识库,再通过数据资源中心的资源采集、标引管理、知识图谱构建等操作,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运营。数据成果以总库、地方库、专题库等多种形式展现,并通过数据分析中心进行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如依托图书资源已建成的中国工人杂志文献数据库、中国工会年鉴数据库、中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库、中国工会近现代史料数据库等。
为确保内容的安全与准确,在资源管理环节,还加入智能审校系统进行把关,对字词符号、敏感词、重点词、知识内容以及图片、音视频等进行全面检查,严格把控内容质量,防范政治风险与技术安全隐患。同时,利用智能化技术提升内容资源的输出能力,为工会垂类模型和各类智慧应用平台提供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持,充分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对资源建设升级的驱动作用。
模式创新: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发展路径。数字内容资源归集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为保证这项工作持续稳妥推进,需要依托工会自身特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资源中心模式。
在内容共建方面,出版社以试点方式通过组织力量先期选取6家工会作为试点单位,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对试点单位提供的内容资源经过数字化加工之后所形成的专项数据库,可长期供试点单位使用,从而引导各级工会参与资源汇聚与生产,形成强大的资源共建合力,确保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快速汇集、不断更新、持续迭代。
在数据共治环节,坚持质量控制、整合集成、共享利用、安全可靠四项要求,对工会数字资源进行全流程管理。从资源汇集到发布运营的每个环节,都建立统一标准与规范,确保数据的质量与安全。同时,发挥出版社专业编辑团队和工会专家的优势,对内容进行细致审核与编注,提升资源的专业性与可用性。
在成果共享方面,构建工会内容生态,将经过治理形成的高质量工会数字资源与各级工会共享,同步分发给工会垂类模型和智慧应用平台,具有学术价值的还可作为专著出版,为工会干部和职工提供智能化知识服务,实现各方共赢发展,推动工会内容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三、新质生产力引领出版业范式变革的启示
1.强化资源整合与管理
要加强数字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统一标准+全周期管理”的资源整合机制,系统整合内部存量资源(如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总库—地方库—专题库”三级架构),并依托跨机构合作拓展外部资源网络。加强资源管理,建立全流程的资源管理体系,确保资源的质量、安全与可用性。注重资源的动态更新,及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保持资源的时效性与竞争力。
2.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
积极拥抱新技术,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应用于数字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出版社可以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新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高资源的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共同推动数字出版行业繁荣发展。
3.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针对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可建立“内培学习+机制激励”的人才发展模式。通过开展“出版+技术”跨界培训、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如中国工人出版社“青年数创基金”),提升编辑队伍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支持一线团队组建跨部门创新单元(如中国工人出版社青年编辑主导的AI图书出版和创新工作室),激发团队成员积极性与创造力,为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实践,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在出版领域的落地路径。这些实践探索也表明,“数据要素+实体要素+技术要素”已成为推动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唯有将技术创新、数据增值与生态协同深度融合,才能在数字时代构建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体系,实现从“内容供应商”到“知识生态构建者”的跃迁。
(作者单位:中国工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