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学者关注向世界传播敦煌文化——

发挥图书出版重要文化载体作用

作者:本报记者 田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13

  “敦煌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中国的建筑、历史、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医药、礼仪、民情风俗、典章制度等石窟艺术和文献,而且融汇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元素。”近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开幕式上如是说,以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藏经洞文献为代表的敦煌文化遗产,既以中华文明为本位,又以开阔胸襟和恢宏气度广泛吸纳、融汇多种外来文明,体现出开放、包容、互鉴、共存的文化特征。

  鉴古知今,敦煌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图书出版如何助力敦煌文化传播,《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话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寻找可参考路径。

  “无论是石窟艺术、敦煌遗书还是简牍文献,都是敦煌文化融合多种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各种文化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结晶的成果。”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告诉记者,“我们一方面要扩展内涵、拓宽领域,在研究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丝路国家文化交流互鉴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展陈和文化交流活动,引导支持各国学者参与敦煌文化、丝路文明的研究、阐释和传播。”

  从事敦煌文化研究的40多年里,郑炳林先后出版各类敦煌学著作20余部,并主编和参编了大量有关敦煌学的系列丛书,为提升我国敦煌学国际话语权贡献了力量。特别是其主编的《敦煌通史》入选2023年中国历史学五部好书。

  “图书的出版对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有很好的普及作用,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敦煌文化和敦煌学,也可以推动敦煌学研究繁荣发展。”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赵声良说,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既做研究,也要把研究成果传播出去,图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现,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开放包容的胸襟,在文化交流的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在敦煌,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就会对彼此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这对于文明交流互鉴是非常重要的。”美国作家、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主任克里斯托弗·梅里尔向记者表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书籍对各种文明交流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可以通过电影、音乐等各种文化载体更好地了解彼此。

  “敦煌就像是连接传统和现代的一座桥梁,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敦煌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也能看到其在当下焕发的创新魅力。”巴基斯坦文学院院长纳吉巴·阿里夫说,作为各种文明交汇融合的重要枢纽,敦煌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认识、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机会。

  当下,数字技术正成为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的“通行证”。文化传承创新如何借助“数字载体”与“数据引擎”再展风采?又如何让技术成为文化交流的助推器?

  “数字时代,我们不再仅仅依靠一条古丝绸之路,而是拥有了连接全球70亿人的无数条‘数字丝绸之路’。”德国汉学家吴漠汀认为,人工智能在重新定义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深度,人们更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差异,在求同存异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数字技术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静建议,数字丝路的建设需要统一的“语言”和规范。此外,还可建立“数字丝路文化遗产数据库联盟”,推动各国优质文化数字资源互通共享,缩小不同地区在文化数字化领域的发展差距,让每一种文明都能在数字时代拥有平等展示与传承的舞台,让数字丝路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