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浅谈改革深水区的高校教育科技报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10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专章部署和统筹安排。高等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的结合点,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位置,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教育科技报道,不仅对改革的实施者——高校是挑战,如何“啃”动最难啃的硬骨头;而且对改革的报道者——媒体同样是挑战,如何适时贴切地记录这段历史,尽其所能地推进这个过程。《中国青年报》在高校教育科技报道上的持续探索主要秉持以下三个定位。
做教育科技政策的宣传者
宣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媒体的责任并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专长,对政策做出各有特色的“翻译”。尤其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进程中,面对频出的各类新政,怎样的解读才最准确,才能让受众理解到位,这对媒体是一大考验。
以去年为例,多所高校陆续宣布拟撤销本科专业布点,高校本科专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在这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不少曾经的“热门专业”因无法与市场经济发展匹配被逐步撤销;另一方面,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新专业兴起,深度交叉融合专业开始转型升级。
此前,不少媒体都对撤销与设立的专业进行过分析。《中国青年报》在经过充分讨论后认为,这次调整还有不少空白点存在“说透”的空间:大批本科专业“退场”背后的调整逻辑是什么?专业点撤销和专业撤销是一个概念吗?那些被撤专业的在读学生是不是真的就成了“关门弟子”?专业点撤销后,原有的教师如何安置,他们会失业吗?
在采访了大量的专家、教师和学生后,去年12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整版的深度报道《本科专业“大洗牌”高校如何布新局》,并配以记者手记《大批本科专业按下“暂停键”只为调整和转型》,用大量的故事与细节告知受众:专业调整是高校教学的常态。在破与立、撤与增的背后,是新时代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格局的加速调整。开设的话题#本科专业大洗牌意味着什么#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5000万。
做现存问题的发现者
在追求报道深度时,记者往往容易扮演事件的“质问者”。但是,当下进入改革深水区,面对各类利益纠缠、矛盾错综,国家各项改革政策频出时,媒体能否站在全局高度,用整体、系统的视角去观察变革的发生及其痛点,并与改革者一起“摸着石头过河”,是历史对每个从业者的考验。《中国青年报》的教育科技报道近年来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些尝试。
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改变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阅读的形式和体验也发生着巨大改变。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校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此深刻洞察: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识生产与传播范式的今天,阅读的价值何在?思考的意义何在?传承的道路何在?
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青年报》约请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所“双一流”高校校长,以《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阅读》为大标题,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呈现了10位校长从不同维度对人工智能时代因何阅读、如何阅读的深入探讨。
这组重磅报道在恰当的节点上,及时回应了高校和青年学生的关切:面对这场变革,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阅读模式,也不能放任算法对认知方式的主导。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深入地、不浮躁地阅读,不论在何种媒介上。
正如一位校长所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做一名“清醒的阅读者”,要重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能力的训练,要强化辩证批判思维的培养、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和自身知识框架的构建,形成系统化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抵御情绪化表达的裹挟,超越碎片化信息的局限,更好地培养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认知能力,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共进。
做解决问题的助力者
面对改革难题,发牢骚简单,做“质问者”也不难,但是这都无助于解决问题。而做发出理性声音的“建设者”,为相关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其实是媒体应尽之责。
在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怎样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前瞻性的在教育领域来一场颠覆性的人才培养改革?这是高教界普遍在思考的问题。
在高校的改革中,更多的是采用小步子的节奏进行改革,少有颠覆性的大动作。放眼世界,多所高校都在寻求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的最优解,但“就像散落在天空上的星星,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去年《中国青年报》关注到了一所新成立的学校——南沙科学城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他们正在开展的一场教育的“冒险之战”。这所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的教育改革“特区”,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边界,没有采用“学院”和“学系”的办学轨迹,而是搭建了“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设置功能、信息、系统、社会等四大枢纽,又在枢纽之下设置不同的学域。在这里,学校不再是传统的学校,教师也要重新摸索教学方式,学生更要重新学会如何学习。
当编辑部讨论这场改革的时候,与会采编人员的眼睛都亮了。这场教育上的“冒险”,打破了传统的架构,取消了固有的人才流动壁垒,尝试开拓新的教育模式,追求真正打造一所全新的学科融合的高校。去年7月22日,《中国青年报》推出反映这所新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深度报道《1.1平方公里的教育改革“特区”》,展现一群教育梦想家希望打造一个具备示范意义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样本迈出的第一步。
诚然,除了教育教学创新,还有管理体系、师生评价体系以及学生就业发展衔接等一连串现实问题亟待深入探索。对于高校发生的这些新事件、新变化、新典型,不论是改革中的高校,还是报道改革的媒体,大家皆是“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在流量为王的当下,在热热闹闹的各类媒介场上,我们的教育科技新闻不仅要有热度、温度,更需要高度和深度。哪怕只是改革的一小步,都会是这段特殊时期中国高校改革的新样式,都会是我们留给历史的一份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