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自觉回应中医出版时代命题

作者:王利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9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自信与中医探源》近日与广大读者见面后,收获不错反响。本书被多所中医药院校列为研究生参考书目,并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年度评选中获得推荐。这部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何清湖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学术著作,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文明根脉的深刻对话。它通过学术研究回应了“何以自信”的时代之问,为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正如书中所言:“探源不是复刻历史,而是为未来开方。”

  以探源为径叩问文明根脉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既是文化自信的载体,也是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方案”。202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以“文化自信与中医探源”为主题展开学术探讨。这一动态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敏锐捕捉,我们认为,其契合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需求,遂决定将其系统化、学术化整合为专著,既填补中医文化探源领域的出版空白,也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理论支撑。

  全书分为“中医探源”与“文化自信”两大板块,前者从历史脉络、地域流派、经典文献等维度追溯中医本源;后者聚焦现代化路径、国际传播及文化认同,形成“溯源—传承—创新—自信”的逻辑闭环。

  上篇“中医探源”并非简单的历史考据,而是以跨学科视野重构中医发展的文明图谱——从马王堆帛书中的导引智慧,到湖湘医派的“以皮治皮”理论;从《黄帝内经》的哲学基因,到青蒿素创新的现代启示,24篇文章犹如拼图,共同勾勒出中医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的脉络。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溯源”中始终贯彻“活态传承”理念,既考辨古籍文物,更关注地域医学流派的当代转化,让传统智慧在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中焕发新生。

  下篇“文化自信”跳出了就医学论医学的窠臼,将中医置于文明互鉴与人类健康共同体构建的宏大语境中。24篇文章中,既有对“中西医并重”政策的价值重估,也有对中医药在乡村振兴、国际传播中作用的实证分析;既有借助CiteSpace的技术化研究,也不乏对“歌唱养生”“互联网+中医”等跨界融合的前瞻思考。这种“大文化观”的编纂思路,既彰显了中医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瑰宝”的独特性,也展现了其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创新,较好诠释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深层内涵。

  注重学术性与普及性平衡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深医学编辑牵头,联合中医文化学者、文献学专家组成专项小组,重点核查历史考据与理论表述的准确性。为兼顾专业读者与大众需求,论文遴选注重案例鲜活、视角多元,邀请主编何清湖教授撰写编者按,提炼核心观点,降低阅读门槛。编辑过程中,我们尤为注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平衡——既要呈现严谨的文献考据与考古发现,又要让读者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中华文明“同呼吸、共成长”的血脉联系。

  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头脑风暴法”教学改革的成果,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生成过程:48篇博士论文并非孤立的学术产出,而是在导师引领下的思想碰撞与集体智慧。编辑过程中,我们刻意保留了论文间的对话感,例如“中医探源方法论”章节中,既有对传统文献学的坚守,也有引入分子生物学、数字人文等跨学科工具的尝试。这种多元视角的并置,不仅展现了中医药研究的开放性,更映射出新一代学人“站在巨人肩上眺望”的学术自觉。

  编辑团队在整理这些青年学者的成果时,被他们守正创新的锐气所触动,如书中对“治未病”理念在现代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分析,既传承了《千金方》的古老智慧,又以大数据模型赋予其时代新解。这种“老树新枝”的学术姿态,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多维融合的立体化传播体系

  在数字化浪潮与融媒体生态下,《文化自信与中医探源》突破传统学术著作的传播范式,构建了“内容为核、技术赋能、跨界联动”的立体传播矩阵。出版团队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规律,通过三大创新维度实现学术价值的“破圈”传播。

  本书推出纸电同步上架,电子书嵌入马王堆帛书动态复原影像,用户扫码即可观看汉代导引术的三维动画演示;全国中医药教育云平台“医开讲”上线配套微课程,以“中医探源十二讲”短视频形式解构深奥理论。这种“可听可视可互动”的数字化改造,使文献考证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

  出版社营销团队构建“学术圈层+大众场域”的双轨推广体系:在专业领域,计划联合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组织开展“中医探源青年说”学术辩论赛,激发学界讨论;面向大众市场,与喜马拉雅合作推出“中医智慧日历”有声专栏,每日解读分享一则中医药文化知识或古籍养生箴言。尝试推出“大医精诚”“本草墨香”书签等系列周边,实现阅读场景向生活场景的延伸。装帧设计团队创造性转化传统元素,传统纹饰及配色体现庄重典雅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厚重感。

  这种“学术IP化运营”的创新实践,成功将专业出版转化为文化现象。正如出版团队在复盘时所言:“新时代的中医文化传播,既要筑牢考据研究的‘承重墙’,也要搭建大众对话的‘连心桥’。”通过出版环节的全链条创新,这部著作最终实现了从学术书架到公众生活的价值跃迁,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样本。

  (作者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高等教育图书编辑部副主任、《文化自信与中医探源》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