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
“奇葩”喜剧透视真实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7
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改编自王蒙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通过高度浓缩的戏剧冲突,用强戏剧化的叙事展现老年婚恋的多元困境,唤醒观众对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与生存处境的关注。该剧以喜剧外壳包裹严肃内核,在荒诞叙事中透露出生活的真实底色,照见老龄社会家庭关系重构的必然和艰难,成为老龄社会转型期某种程度上的微观样本。
《我的后半生》主角沈卓然是一名文学教授,失偶之后的他迅速进入了相亲的历程,遇到四个性格迥异、对婚姻诉求截然不同的相亲对象。观剧过程中,原著小说关键词“奇葩奇葩”不断跳跃,诙谐幽默的喜剧张力瞬间爆发。四段黄昏恋四个奇葩故事,但是观众笑过之后,却感受到了故事中的真实生活:老龄的沈教授一步跨过了两个时代,这正是当下老龄人需要面对的现实。沈卓然的“前半生”浸润在文学专业中,有深爱的妻子和子女,所谓“从前的日子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沈卓然的“后半生”则踏入了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信息社会下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媒体让人们有机会、有可能迅速与千万人相遇,因此各种复杂的相亲故事,每天都跨越时间、空间无数次发生。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老年人情感生活与家庭关系的重构等问题,从边缘视野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社会生活中为人热议的话题,更成为当代社会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沈卓然的相亲经历恰似一面棱镜,在喜剧化的叙事外壳下,折射出老龄社会中代际观念碰撞、家庭关系重塑等复杂图景。沈卓然在发妻离世后的相亲历程,四位相亲对象的故事,以及沈刘两家的家庭生活情节……这些表层故事下埋藏着深刻的价值观冲突,也反映了老年人在情感需求与现实考量间的艰难权衡。
从现实角度讲,老龄婚恋不可能再追求纯粹的亲密关系,必然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多元因素。剧中,聂娟娟的黯然退场,是在说爱情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无奈吗?吕原的强势介入所引起的沈家的不适感,是隐含着家庭话语权的博弈吗?《我的后半生》中的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老龄社会家庭关系重构的典型缩影——当传统家庭模式面对长寿时代的新命题,上述多元价值需求和矛盾共同编织成了一张错综的关系网,有待每一个遭遇者解开。
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我的后半生”。剧中的沈卓然、丁院长、苟炳强、孙宝琴、刘得宝用他们的生命故事,为我们诠释了“老去”的多元可能,这群可爱的老人性格各异,却都以积极的姿态书写自己人生下半场的篇章,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沈卓然经历了相亲失败后自我反思、接纳生命的变化,转而追求精神的宁静,建立起了更稳固的内心世界;吕原以乐观开朗的性格,在社交与集体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苟炳强为救老友刘得宝,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突发心脏病而告别人世。
剧中,苟炳强通透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得观众喜爱。苟炳强对人生有透彻的领悟,他深知生命无常,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活出自己的精彩。他提前录制好葬礼视频,在视频中安慰亲朋好友不要难过,还幽默地说自己只是提前去探探路,大家早晚会在另一个世界相聚。他将萨克斯送给老友沈卓然,还把房产过户给妻子作嫁妆,他立遗嘱捐献了角膜,让自己的眼睛以另一种方式看世界。苟炳强以生命诠释了人生的大爱与利他的价值,为人们留下无尽温暖与力量,这也是对“如何老去”的最美诠释。正如聂娟娟借昆曲念白道出了人生的答案:“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来人间,怎知人间值得!”
酸甜苦辣都是生命的馈赠。在银龄时代到来的当下,如何从容而优雅地老去?《我的后半生》里的银龄人给出了温暖而多元的答案,也给现实中每个人以生命的启示。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