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解码”超高清:十年征程 光影新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7
2014年,美国杜比公司邀请当时还是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科院)电视所副所长的郭晓强去观看一段采用了最新HDR(高动态范围)技术的影像。郭晓强至今还记得自己看到的画面,“故事是讲飞行员早上起来,看见太阳照过来。当时画面上的阳光非常明亮清晰,通过机翼反射过来,非常真实,一瞬间让我还有点刺眼的感觉。”
当时的郭晓强可能没有想到,10年之后,支持HDR的中国超高清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在当前超高清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了广科院电视所所长郭晓强,在回望中国超高清产业“来路”的同时,也更加明晰了超高清产业的“前路”。
超高清有五大技术指标:分辨率为4K、8K;帧率为50P;量化精度为10bit;色域标准为BT.2020;支持高动态范围,最高亮度可以达到1000尼特及以上。早在2012年,国际电信联盟就发布了超高清电视标准,欧美和日韩开始发展超高清,相继推出了超高清的相关内容。在此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上海、湖南、广东等地方电视台也陆续开展了4K超高清电视的节目制播和在有线电视网中的传输试验,相继推出4K体验专区业务。
“但是那时候,受限于设备能力、存储空间、技术水平等,我们除了分辨率勉强能达到4K之外,其他的技术指标都还达不到。”郭晓强回忆,比如帧率卡在25P,大屏幕展示大运动量的画面时,卡顿现象明显;色域还使用高清电视的BT.709标准,不能展现超高清丰富的色彩。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进步,包括我国在内,超高清开始支持50P的帧率。2017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HDR技术标准,支持HDR的超高清开始试验和应用起来。
也是在2017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适时开播4K超高清试验频道,同年发布了《关于规范和促进4K超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当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要通过超高清拉动芯片、终端等产业“6000亿元市场”,工信部也计划推进超高清发展,拉动4万亿元的超高清产业规模。
在各项政策支持下,2018年10月,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广播电视台4K超高清频道相继开播。为了规范超高清技术的发展,在总局科技司指导下,广科院联合相关单位,先后制定了《超高清电视技术应用实施指南》《超高清电视节目制作实施指南》,对4K超高清各环节的技术参数选择和技术应用提出了规范建议,有效指导了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卫星电视、IPTV、OTT等规范开展4K超高清电视直播和点播业务,规范了4K超高清节目制作流程。
技术逐步落地后,加上《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政策的持续推动,广州、北京、上海也都陆续推出了超高清频道。
既然超高清频道早已有之,为何今年才被称为“超高清发展年”?对此,郭晓强谈了他的理解:“因为早些年开播的超高清频道基本都是地面频道和付费频道,受众覆盖面比较窄,生存也比较艰难,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声势。”
但是,这些频道的先行试水,还是为当前的超高清发展提供了不少经验。2023年,在总局科技司指导下,郭晓强和同事们多次前往各地进行调研。制作成本多少?每年能有多少新增内容?覆盖情况如何?技术指标是否都能达到?在这些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总局把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优化升级提上日程,不仅要优化产业链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提供优质的超高清内容。
这也正是今年9家省级卫视超高清频道开播最大的“底气”。“省级卫视的优势是拥有较大的受众面和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只有这样坚强的后盾,才能支撑起超高清的发展所需。”郭晓强说。
除此之外,经过总局这两年的大力推动,超高清产业如今已慢慢形成了链条:超高清内容制作成本正逐步下降、多个“第二场景”产业正在培育、有线电视与IPTV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正在推进、超高清电视机被纳入国家以旧换新范围……
当然挑战依然严峻。比如,自主技术标准应用和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还有待提高。“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郭晓强说,有的台出于安全播出考虑,谨慎使用国产设备,但如果一直不用,就无法提升国产设备的稳定性与性能。
再如,网络传输、终端接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现在总局要求的是端到端的产业优化升级,因此各个环节都要保证,如果光有上游的内容供给,而中游、下游一级级在衰减,那么最终老百姓还是看不到高质量的视频。”郭晓强说,当前广科院还在继续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持续推进质量检测工作,以助力中下游的高质量贯通。
“我们花了10多年时间,让超高清从‘奢侈品’逐渐变成了‘日用品’。”郭晓强感慨,光影长河奔流不息,这场关于视觉的远征,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