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清带动深度体验经济崛起——

“画风”升级了,文风也要“升级”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7

  随着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开播,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客户端北京时间实现升级焕新。


  随着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开播,《身边》《养生堂》《档案》等8档常态化自制节目实现超高清制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发的央视频电视投屏助手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成功开展了央视频超高清电视大小屏融合传播实践。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超高清”无疑是当前广电行业最受关注的热词。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5)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布将今年定为“超高清发展年”,并将大力推动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整体升级、规模见效,勾画出超高清发展的美好蓝图。

  其实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可以切身感受到,在总局超高清产业体系化布局强力推动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超高清悄然介入了我们的生活。除了视觉的革新之外,更重要的是,超高清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如今,当我们凝视各种大小屏幕时,不仅是在观看画面,更是在见证一个时代如何被技术重新定义——清晰,从未如此深刻;未来,从未如此触手可及。


  增加信息密度,从看得清到看得好


  4月22日,是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正式开播的日子。北京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徐滔回忆,从接到超高清改造任务的第一天开始,全台上上下下就在想一个问题: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几英寸的手机屏幕上观看世界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需要超高清的电视频道?它能带来什么?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徐滔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超高清自身的技术优势,激发了我们对极致内容创作的思考和实践,激发了我们对用户为上的思考”。

  因此,北京卫视4K超高清升级绝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升级,更是技术+艺术双推动的全面升级。4K不只是视觉和听觉的超高清,更是内容、情感与价值观的超高清。由此,借此次4K超高清改造的机遇,北京卫视同步启动节目内容升级,全力打造内容、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的超高清,以超高清视角讲述超丰富故事,展现超美好生活,形成全天三大横向节目带与7天垂直节目带的基本格局。

  “在台里多次改版专题会上,节目内容被视为重中之重。”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主任张苏谈道,“超高清改版,不仅要实现画面风格的革新,更要推动文风的转变。我们要回归创作初心,紧扣价值核心,找准内容重心,用平实、真诚的语言讲述故事,打造拥有极致人物、极致景观、极致故事与极致表达的优质内容。”

  继北京卫视之后,今年后续还将有广东、深圳、江苏、浙江、湖南、山东、四川、上海等8个超高清卫视频道陆续开播,这将推动我国超高清发展迈入规模见效的崭新阶段。

  在今年开播的9家超高清卫视频道中,四川卫视的体量和规模都相对偏小。对于超高清改造,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朱广皓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相比以前的高清,超高清的本质就是信息密度的增加。“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节目,使得增加的信息是社会和市场认同的,让受众觉得这些新增信息可感知、有价值?”

  据他透露,针对超高清特点,四川卫视已经制作了《成长吧!大熊猫》《川菜开放日》《古村的音符》等节目。“全台无论是重点栏目还是纪录片,全部按照4K超高清工艺进行制作,从现在开始,影视剧采购以及外来版权采购也开始储备超高清内容。”

  根据总局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新拍摄制作的电视剧、纪录片基本实现超高清化,新闻、综艺、公益广告等多类型节目超高清占比持续扩大;特别是纪录片,今年起各项评优评审及扶持工作将向超高清倾斜,到2026年一季度,不再支持非超高清纪录片参加评优推优。


  大小屏融合,从看得好到用得好


  超高清绝对不能被“困”在电视大屏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成员姜文波提醒,当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任何媒体机构绝对不能忽略手机的存在,要把手机充分利用好。

  为了满足广大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收看任何质量的任何内容”的看电视需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设了高码率高清和超高清电视源站,开发了央视频电视投屏助手,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契机,成功开展了央视频超高清电视大小屏融合传播实践。当时,用户不仅能够通过手机观看总台8K节目,而且可以通过央视频的电视投屏功能,把节目“投”到智能电视上,只需 5秒即可完成投屏。

  “巴黎奥运会电视传播实践证明,采用央视频大小屏融合传播模式看电视,将成为人们收看电视的一种重要方式。”姜文波表示,总台将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积极推进媒体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央视频超高清电视大小屏融合传播,打造新质传播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视听节目的迫切需求。

  除了电视大屏内容之外,对手机端自身内容的开发也在同步进行。姜文波透露,最近总台一直在推动手机竖屏影像的打造。“我们以前看的电视和电影都是横屏的,而现在必须要思考应该怎么建立竖屏视觉语言体系。手机触屏操作为用户提供高互动性、沉浸式的应用场景,可以明显看出高清和超高清的差别。”

  伴随着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的开播,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官方客户端——北京时间也迎来了升级焕新,搭建起了“台就是端,端就是台”的融媒生态。例如推出了北京时间和北京卫视联合直播的节目《身边》,用直播的方式实现了大小屏深度融合,实现了内容和经营、线上与线下的链路贯通。

  “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自3月28日开始试播以来,收视率全线上扬,尤其是新媒体端反响强烈,仅仅是北京卫视超高清宣传片播放量就已经达到4.43亿,新媒体话题全网总阅读量超过6亿。”张苏提到。

  朱广皓也提到,在超高清改造过程中,除了四川卫视大屏端要实现采编播发全链条发展之外,新媒体端四川观察也会作出相应的改变。

  今年总局在推进九省市超高清频道建设的同时,也在同步推动头部网络视听平台的超高清化。按照今年的工作计划,爱优腾芒和咪咕、B站新增内容超高清占比将超过40%,首页首屏将全面实现超高清化。


  加强个性服务,从用得好到玩得爽


  更清晰逼真的画面、更高信息密度的内容、更便携的收看方式……超高清为各个领域带来了不一而足的变化。那么,超高清时代最核心的变化到底是什么?深圳佳创视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苏振宇的回答是:深度体验经济在视听行业的全面到来。

  他认为,超高清时代,视频平台将迎来价值重构。一是平台分发的内容价值发生了变化,将更多地强调内容的可交互、可衍生、可跨界,即能否让用户获得参与感和沉浸感,是否能衍生出更广泛的产品价值链;二是平台本身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从内容的搬运工转化为全场景服务的生态中枢,可以智能使用协同工作流进行视频富矿挖掘,进而为不同领域的用户提供对应的视频服务。

  “由于超高清使得音画表现大幅度提升,用户将得到更加逼真的体验,那么平台就会成为一个可以跟观众共情的深度体验载体。”苏振宇认为,届时就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和多模态感知技术,实时对用户观看场景和情绪变化进行动态感知和分析,为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和动态化的服务,从过去的千人一面、千人千面到今天的一人千面。

  在这一点上,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监林晓青有发言权。这些年来,咪咕视频一直致力于用技术赋能重构体育内容生态,通过AI和超高清,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数据服务和互动设计,让用户产生更多共鸣。“不同的用户对于内容的关注点不同,我们需要给用户提供更多赛事的全貌和细节。泛体育的用户可能只关注比赛最终的结局,资深的球迷可能会关注自己喜欢的球星整场比赛的表现,一些球迷甚至会把自己当作球队的教练,进行排兵布阵和战术分析。”林晓青提到,咪咕视频未来将会探索和打造更清晰、更智能、更融合的全链路超高清制播体系,结合AI智能生产引擎和元宇宙虚拟制作系统,构建多维体验沉浸式演播厅新范式。

  这种深度体验经济更是跳出了大小屏,出现在老百姓的各种生活场景中。去年以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鼓励超高清技术进入文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场景,支持项目示范,打造沉浸式消费新空间。例如,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话剧同步演出、亮马河铂宫闸13K 3D数字体验空间、《唐朝诡事录·西行》沉浸剧场等案例,都是超高清视听技术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结果。

  从高清到超高清,一字之差,变化巨大。正如徐滔所言,这一场改造不是单纯的软件升级,而是技术与内容的双向奔赴;不是电视的单打独斗,而是大小屏联动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技术的狂飙突进,更是从改变内容的生产逻辑出发的系统性变革,也是新型融媒综合体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