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研学助力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

——以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实践探索为例

作者:雒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6

核心阅读

  优质课程内容是研学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研学机构或基地不断研发新课程、提升研学课程开发能力。福州分馆将进一步深挖商务印书馆优势资源和属地特色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趣味性的“任务驱动式”研学项目,达成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契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践证明,研学旅行是提高中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出版单位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上具有天然优势,应主动突破传统出版业务,将出版优势资源与研学教育相结合,推进文化教育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出版研学融合发展。


  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出版研学探索


  商务印书馆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1906年,商务印书馆曾在福州市三坊七巷设立分馆,以销售教科书、画册、文具、仪器和原版外文书籍为主业,同时协助总馆与闽籍、闽地作家进行联络。202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福州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在滨海新城重新开张。新场馆拥有5000平方米实体空间,共分为三层,一层为集图书借阅、文化讲座、活动沙龙、艺术展览、轻食饮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阅读空间,馆藏图书超过1万种;二层为“福州名人与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以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变迁为主线,展出以严复、林纾、高梦旦、郑振铎为代表的商务印书馆闽籍作译者和员工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重要贡献,并通过场景复原、数字交互等多种形式重现昔日的经典作品及场景,配有专职讲解员进行接待讲解;三层展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整套原大原色原样复刻版文津阁《四库全书》。新的福州分馆串联起公共文化空间、历史陈列馆以及《四库全书》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IP,为福州分馆的出版研学探索之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素有“盛世修书”的历史传统,《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以经史子集四部著录书籍,是对18世纪前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整理与总结。为做好《四库全书》的普及传播工作,发扬《四库全书》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功能,同时配合福州教育文旅事业的发展需求,福州分馆开设特色“四库精品研学营”,研发“《四库全书》的前世今生”“《四库全书》的编辑团队”“《四库全书》的七阁”“《四库全书》里的长乐文化名人”等一系列研学课程,结合书法艺术创作、摘印手工文创、丝网印刷帆布袋等动手实践课,打造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专属的研学课程体系,不仅吸引福州长乐周边众多居民前来体验,还获得许多外地来榕旅游人士的赞誉。同时依托商务印书馆特色资源,设有“新华字典之旅”“汉字之美”“书籍成长史”“印刷之旅”等研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了教育、文旅部门、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福州分馆的出版研学服务已成为当地研学行业的一张特色名片,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影响力也在新一代小读者心中落地生根,引得不少小红书用户纷纷体验打卡,以实际成果重塑了滨海文化新地标。

  福州分馆同时拥有公共文化空间、历史陈列馆、特色出版研学课程,作为研学旅行的基地营地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自开馆以来,福州分馆获批国家AA级景区,区市两级中小学生“青少年实践研学基地”“海峡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共完成讲解1700余场,接待参观访客超过20万人次,开展研学活动140余场,服务研学学员2万余人,2024年研学收入比重超过场内总营收的二分之一。作为滨海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收获了一定的客流和经济回报。

  2024年,福州分馆积极服务当地社区,获评“福建省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并入选“福建省最美书店培育扶持计划”。福州分馆积极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榕,面向读者、群众每年开设12期免费高端文化讲座,打造“滨海大讲堂”文化品牌;组织专业讲师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书香八进”全民阅读服务,为属地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特色品牌阅读推广活动。福州分馆积极探索中小学出版研学服务,通过参观讲解、课程分享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创新融合出版业态,力争早日获评福建省乃至全国研学实践教育教学基地,服务属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出版研学提升路径


  优质课程内容是研学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研学机构或基地不断研发新课程、提升研学课程开发能力。福州分馆将进一步深挖商务印书馆优势资源和属地特色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趣味性的“任务驱动式”研学项目,达成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契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形式方面,分馆计划逐步完善数字化建设,引进AR、VR设备,开发“VR游四库”线上游戏等沉浸式体验课程,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在游中学”。

  出版研学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提升盈利能力。一是积极对接属地教育文化系统,承接政府项目;二是建立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安全体系,提升用户体验;三是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将课程收效、用户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标准,不断提升服务。此外,出版研学机构还可以依托自身出版资源,与政府教育部门共同研发优质的研学出版物,推动研学与出版主业协同发展。

  出版研学单位应主动配合属地的教育综合改革,融入校内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创造性、个体性,在新课程改革中与学校教育教学实现真正的连接。文旅、教育等部门也应关注出版研学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特色及优势,推动常态化、周期性的活动支持及招标项目。

  研学实践的公益性是教育的需要,也需要政策的支持。作为同时具有教育属性和市场属性的新型业态,出版研学取得社会和经济“双效”仍需获得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一是建立经费筹措政策,丰富经费筹措手段,为研学基地进行开发课程、组织运行等提供资金保障。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公益金到基金会等相关主体应在研学实践、公益研学、门票减免、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出专项补贴政策及专项惠民活动,文旅部门可设立基地营地建设补贴。二是加强监管机制,支持研学全要素体系建设。研学产业的要素包括研学基地、路线、教师、课程和安全,通过打通合作机制,使五大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进一步助力研学实践高质量发展。

  出版研学不仅是融合出版的一个细分领域,更是引领融合出版产品变革的前沿阵地。出版研学需要锚定融合出版的“双效”目标,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以服务属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为己任,不断创新,推动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商务印书馆)